世界杯季军背后:克罗地亚30年独立史与南斯拉夫解体血泪 克罗地亚在世界杯赛场上捧起季军奖杯时,无数球迷为“魔笛”欢呼。 但很少有人记得,这个国家直到1991年才正式诞生,而它的独立,是一个大国分崩离析的开端。 铁托要是看到如今的局面,恐怕难以平静。 这位克罗地亚人当年带领游击队浴血奋战,击败德意侵略者后,一手创建了南斯拉夫联邦,六个共和国曾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占据重要位置。 南斯拉夫当年的实力并不弱,“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在足坛的名气不小,队里也不乏克罗地亚族球员。 铁托凭借个人威望维系着多民族联邦的统一,只是这种统一在他1980年去世后,逐渐出现了裂痕。 东欧剧变的浪潮袭来,西方看到了拆分南斯拉夫的机会。 他们深谙分裂之道,通过煽动民族矛盾制造内乱,把“拆”字刻在了这个联邦的脑门上。 1991年6月,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率先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人民军前往平叛,内战就此爆发。 没有外部干涉,联邦军队本有能力保住国家完整。 但西方各国纷纷下场支持分裂势力,克罗地亚最终击退联邦军队,成功独立。 这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后,马其顿、波黑陆续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瞬间分崩离析。 波黑的局势尤为混乱,塞族、克族、穆族陷入混战。 到1993年底,塞族控制了大部分国土,眼看局势要向联邦政府倾斜,北约直接赤膊上阵。 他们以“保护平民”为借口发动空中打击,1000多架战机摧毁了塞族的军事设施,战局彻底逆转。 很显然,西方媒体口中的“正义之战”根本站不住脚。 所谓的冲突各方并无绝对的善恶之分,西方介入的真实目的,不过是削弱这个潜在的“对手”。 1992年,仅剩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联邦更名为南联盟,昔日大国已然风光不再。 南联盟的苦难没有就此结束。 从1992年开始,美国操纵联合国对其实施全方位制裁,曾经的中等发达国家,慢慢沦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自治省也开始谋求独立。 1996年起,科索沃的阿族武装用暴力手段争取独立,南联盟出兵平叛却遭到北约阻挠。 1999年3月,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随后发动了长达78天的空袭,直接造成两千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那场空袭中,美国战机还轰炸了东方大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制造了重大血案。 南联盟在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国土沦为一片废墟,最终被迫撤出科索沃,由多国维和部队接管。 本来想保住最后尊严的南联盟,还是没能躲过分裂的命运。 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南联盟彻底解体,只剩下塞尔维亚独自面对困境。 而科索沃在北约的保护下,于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局面。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试图让塞尔维亚加入对俄制裁,遭到拒绝后便再次利用科索沃问题施压。 上个月,科索沃当局强推“共和国车牌”,要求塞族人更换,这无疑是在挑战塞尔维亚的底线。 塞族人自然不愿妥协,数百名塞族警察辞职抗议,双方发生对峙和交火。 武契奇总统直言“已被逼到墙角”,塞尔维亚政府若坐视不管,将彻底失去民心,可派兵进入科索沃又会遭到北约打击。 很显然,科索沃当局的底气来自背后的北约驻军。 塞尔维亚拥有两万八千正规军和五万预备役,科索沃的武装力量根本不是对手,但有北约撑腰,阿族才敢不断挑衅。 俄罗斯的态度让局势出现了变数。 扎哈罗娃明确表示将支持塞尔维亚捍卫国家权益,普京近期还造访了白俄罗斯,三年未动的行程背后,显然有深层的政治军事考量。 1999年,普京就曾派出两百名空降兵抢占科索沃机场,阻止了英军进驻。 如今若局势升级,俄罗斯再次复制这一模式,北约将陷入两难境地。 直接与俄军冲突,可能引发更大规模战争;坐视不管,又会颜面扫地。 北约驻科索沃部队近期宣布将举行战术演习,这种在非北约领土上的军演,针对性不言而喻。 但以北约的军事实力,对付塞尔维亚根本无需如此大动干戈,显然是在提防俄罗斯的介入。 南斯拉夫的解体和科索沃的危机,本质上都是西方霸权的产物。 所谓的“民主”“自由”不过是借口,拆分他国、维护自身霸权才是真实目的。 巴尔干半岛这个“欧洲火药桶”,再次因为大国博弈被点燃。 如今的塞尔维亚夹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处境艰难。 而科索沃问题的走向,不仅关乎塞尔维亚的国家主权,更可能影响整个欧洲的地缘格局。 大国之间的博弈还在继续,这个饱经战乱的地区,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