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谁能想到,一个多月前

若南光明 2025-11-22 17:27:13

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谁能想到,一个多月前的荷兰还态度强硬,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资100%控股的安世半导体,驱逐中国籍管理层,上演了一出公然违背市场规则与契约精神的闹剧。 这场突兀的行政干预,很快在全球产业链投下巨石——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工厂随即陷入出口停滞,那些依赖其基础汽车芯片的欧美日车企,率先尝到了供应链断裂的苦果。 德国大众的部分生产线被迫临时停工,美国福特的交付周期延长近两周,日本丰田甚至启动了紧急库存调配机制,产业界的焦虑如同潮水般涌向荷兰海牙。 面对这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行为,中方会如何回应? 没有选择情绪化对抗,而是精准打出组合拳:先在国际舆论场明确指出,荷方此举是对全球供应链的人为破坏,必须承担全部责任——这一表态迅速获得多国产业协会的呼应;再针对欧洲车企的迫切需求,对非敏感芯片出口开通“绿色通道”,用实际行动展现维护产业链稳定的诚意。 更让荷兰企业坐立难安的是,现代半导体制造所需的稀土永磁材料、超高纯硅等关键原料,中国的供应份额超过全球70%。当自家半导体工厂的原料库存预警灯接连亮起,当欧洲盟友的催促进度表堆满案头,荷兰政府才惊觉——自己赌错了筹码。 一个多月前的强硬,源于双重误判:既以为凭借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传统优势就能卡住中方脖子,又轻信了美方此前的模糊承诺,以为打压中企能换来跨大西洋盟友的“特殊关照”。 但国际政治从不是单向承诺。随着中美在经贸领域的磋商取得进展,美方悄然暂停了相关限制措施,留下荷兰独自面对产业链断裂的烂摊子。这场精心策划的“投名状”,最终成了无人喝彩的独角戏。 11月19日的这份声明,与其说是“赞赏中方建设性态度”,不如说是荷兰承认错误的体面措辞。有西方网友犀利点评,这种表述无异于“我们很高兴地报告,中国已同意让我们体面退场”,话虽刺耳,却道破了本质。 值得警惕的是,荷方仅承诺“暂停”接管程序,并未彻底撤销行政令,相关法律裁决的错误也未纠正——这种留有余地的退让,更像是缓兵之计,而非真心悔改。 对此,中方的态度清晰而坚定:欢迎对话,但前提是荷方必须切实纠正错误,尊重中企合法权益。任何试图以“暂停”换妥协、以拖延求空间的做法,只会让信任裂痕进一步扩大。 这场争端再次证明,在相互依存的全球产业链中,谁试图挥舞“国家安全”大棒搞单边主义,谁就会被市场规律反噬;谁坚持开放合作、尊重契约精神,谁才能在变局中把握主动。 荷兰的转向,不是中方施压的结果,而是理性回归的必然——毕竟,对抗从来没有赢家,合作才是唯一正道。

0 阅读:45
若南光明

若南光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