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士受伤被俘,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们意志坚定,没有丝毫胆怯。虽然身上还流着血,衣衫褴褛,可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无不让我们动容。 1943年的冀中平原,秋风卷着枯草碎屑打在李柱子脸上。他左臂的枪伤还在渗血,浸透了早已看不出原色的粗布军装,每动一下都牵扯着肌肉痉挛,疼得他额头直冒冷汗。 可他脊梁挺得笔直,和另外三个被俘的战友并排站在土坯房里,眼神里没有一丝慌乱。鬼子的军刀架在他脖子上时,他甚至能闻到刀刃上残留的血腥味——那是昨天和战友们一起伏击日军运输队时,染上的敌人的血。 李柱子是河北安平县人,家里就他一个独子。参军那年,娘拉着他的手哭了半宿,塞给他一个绣着“平安”二字的粗布荷包。他答应娘,等把鬼子赶出去,就回家种地、孝敬老人。 可现在,他知道这个承诺可能永远无法兑现了。鬼子军官叽里呱啦地喊着,翻译官在一旁阴阳怪气地传话:“皇军说了,只要你们说出八路军的藏粮地和伤员安置点,立刻给你们治伤,还能放你们回家。 ”李柱子嗤笑一声,嘴角扯动时带动了脸上的擦伤,疼得他皱了皱眉。“回家?俺们的家,就是这整片河山。你们占着俺们的地、杀俺们的人,还好意思提回家?” 翻译官脸色一变,踹了他一脚:“敬酒不吃吃罚酒!”李柱子踉跄了一下,却死死咬住牙关没出声。他看向身边的战友王二虎,那小子比他小两岁,参军时才十六,现在腿被炮弹炸伤,站都站不稳,却依旧昂着头。鬼子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皮鞭抽在身上,发出“啪”的脆响,粗粝的鞭梢撕开皮肉,鲜血瞬间渗了出来。李柱子疼得浑身发抖,眼前阵阵发黑,可他死死盯着屋顶的破洞,脑子里闪过的是乡亲们被鬼子屠杀时的惨状,是战友们冲锋时的呐喊。 他想起出发前,指导员说的话:“咱们当兵,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用再受这份罪。” 鬼子把他们关在柴房里,不给水也不给饭。夜里,王二虎疼得睡不着,低声哼唧着。李柱子挪到他身边,用没受伤的右臂搂住他:“挺住,咱不能让鬼子看笑话。 ”王二虎咬着牙点头,眼泪却忍不住往下掉:“柱子哥,俺想家了,想俺娘做的贴饼子。”李柱子喉咙发紧,他也想娘,想家里的那亩玉米地。 可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怂。“等胜利了,俺陪你回家,让你娘给咱做一大锅贴饼子,管够。”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坚定。 第二天一早,鬼子又来逼问。这次,他们把烧红的烙铁架在李柱子面前。“再说一次,说不说?”翻译官嘶吼着。 李柱子看着烙铁上冒着的青烟,突然笑了,笑得鬼子莫名其妙。“俺们中国人,骨头是硬的。想从俺们嘴里套话,做梦!”他猛地往前一扑,想用身体撞倒面前的鬼子,却被旁边的伪军死死按住。 鬼子军官恼羞成怒,拔出军刀就向他砍来。李柱子最后看了一眼天空,秋阳刺眼,他仿佛看到了娘的笑脸,看到了乡亲们在田里劳作的身影,看到了没有鬼子的、太平的中国。 这样的场景,在抗战时期随处可见。那些年轻的战士,有的才十几岁,有的刚结婚,有的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不是不怕死,只是比起个人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同胞的安危更重要。 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补给,甚至连一件完整的军装都没有,可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被俘后宁死不屈。 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不是凭空来的。是无数像李柱子这样的抗日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意志坚定,他们的视死如归,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是融入血脉的担当。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