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就别打,干脆就别动手。要打,就得做好一刻钟内,歼灭日本全部海自舰艇。千万别学

凌寒执卷 2025-11-22 02:01:56

要么就别打,干脆就别动手。要打,就得做好一刻钟内,歼灭日本全部海自舰艇。千万别学俄罗斯,想着稍微打一打对方就投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不要动手打仗,这事永远是“世界上最贵的决定”。   不打吧,有人觉得憋屈、觉得对方越来越嚣张;真要打,又必须明白一个最朴素但最残酷的道理:战争这东西,不能拖,拖久了就不是拼拳头,而是拼家底。   尤其是现代战争,拖上几个月都算奢侈,拖成几年,那基本就不是战争,而是灾难接力赛——谁先崩溃谁输。俄罗斯在乌克兰这几年的经历,就是现实版的血淋淋教训:要么一击制胜,要么深陷泥潭。   2022 年 2 月,俄罗斯以为这是场“闪电战”。普京显然希望像之前处理格鲁吉亚那样,用几天时间把乌克兰打到坐下来谈条件。但现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基辅没有被拿下,乌克兰政权没有垮,指挥体系没有瘫,交通线和补给也没被切断。战争第一个星期没打出结果,接下来的一切就像是被按下了慢动作——战线拉长,兵力消耗加速,而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从 2022 年打到 2025 年,俄罗斯付出了什么代价?俄国内独立媒体与 BBC 的公开统计已经给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13.5 万阵亡,总伤亡接近一百万。   这是一个在和平年代想都不敢想的数字,放在任何国家,都是撼动国本的大伤口。俄罗斯不是没钱、没资源,而是这种规模的伤亡和消耗会拆掉社会的耐心,掏空经济的底子。   更糟的是,战争打成长期消耗战的那一刻,主动权就没在俄罗斯手里了。乌克兰没有倒、指挥系统没瘫、军队没被压垮,于是西方马上接棒,把俄乌战争生生拉成一场“北约供应链对抗俄罗斯”的代理战。   2022 到 2025 三年里,美欧给乌克兰的军事与经济援助累计已经超过 2800 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几乎相当于给乌克兰开了三条“复活赛通道”:武器源源不断、情报实时共享、资金不断输血。   而这一切,就是因为俄罗斯开战第一周没有实现“瘫敌”的效果——没有摧毁指挥中心、没有打断补给线、没有封锁交通节点。乌克兰虽然被打痛,但没有被打倒。你不倒,别人就能扶你;一旦有人扶,战争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军事圈里一直强调一句话:现代战争最忌讳拖。要打,就必须在最短时间里把对方的关键节点打断——不是打疼,而是打瘫。   讲到这里,再看日本。日本这些年军事扩张得很勤快,甚至能让外界产生错觉——好像日本是个随时能冲出去的大号军国主义机器。其实真把账摊开看,你会发现它的底子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硬。   2024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搞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整编,听起来挺唬人:什么“3个水面作战群”、“若干专业队群”,表面上像是在给未来的大规模作战做准备。但问题是,日本的舰艇平均舰龄老得吓人。   比如宙斯盾舰,平均年龄已经接近 25 年。舰艇不像汽车,开久了换个零件就行;一艘舰二十多年下来,设备老化、电子系统落后、维护成本暴涨、作战反应速度下降——这些都是硬伤。   更关键的是,出云级航母虽然被吹得很响,说是可以搭载 F-35B,但实际问题一大堆:机库空间有限、弹药存储量有限、舰载量远不如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加油和起降节奏都偏慢,说白了,就是一艘“能当航母用,但不是航母”的过渡型平台。   日本的弱点从来不是“装备没有”,而是“装备无法在现代高强度战争中活得足够久”。海自的舰队高度依赖几个核心基地,而且分布集中,一旦集中地遭到打击,再先进的舰队也会变成港口里无法出海的钢铁靶子。   而中国在过去十几年最强势的提升,就是远程打击能力。特别是以 东风-17、东风-21D 为代表的高超音速和反舰打击体系,这些武器不是“看着厉害”,而是已经形成体系,真正意义上的能打、能覆盖、能压制。   导弹从发射准备到出膛只需要几分钟,抵达日本近海 7—8 分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冲突爆发,日本几乎没有时间反应。更不用说这些导弹不是单独出手,而是“蜂群式”、多方位、并行攻击,专打舰队节点、指挥中枢、补给体系。   换句话讲,如果战争真的发生,中国的核心思路只有一个:要打,就必须一刻钟内解决掉日本海自的主力舰艇,让它连第二波作战节奏都组织不起来。   这听起来狠,但现实就是这么直接。因为只要拖,一切都会变质:   拖一天,美国就有一天时间插手。拖两天,日本就有时间从本土和美军基地调机动力量。拖一个星期,舆论、外交、全球经济都会开始施压,让所有军事行动变得束手束脚。   谁都知道,一旦美国正式卷进去,这个战争性质就变了。所以如果真到了“开战”这种极端情况,中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让日本彻底失去海上投射能力,让美国没有介入的窗口,也没有介入的理由。   说白了,就是“打必须打得快、打得准、打得狠”。  

0 阅读:0
凌寒执卷

凌寒执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