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链接 合肥国家实验室3名科研人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 ✦ 合肥国家实验室3名科研人员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合肥国家实验室彭承志、张靖、周兴江3名科研人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按姓氏拼音排序) 彭承志 图片 彭承志,男,1976年10月生,汉族,湖南省平江县人。合肥国家实验室杰出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硕博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和卫星系统副总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承志研究员长期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实验研究,在大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和广域量子通信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带入现实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腾讯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科技奖励。 张靖 图片 张靖,男,1974年1月生,汉族,山西省文水县人。合肥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山西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光电研究所所长,光量子技术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博就读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200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靖教授长期从事超冷原子分子物理、量子光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聚焦量子科技前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超冷玻色-费米混合气体实验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首次实现了一维和两维自旋-轨道耦合的量子简并费米气体以及二维扭转双层光晶格,系列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创新群体、区域联合基金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第一和第二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五完成人)、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科学探索奖、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科技奖励。 周兴江 图片 周兴江, 男, 1966年2月生,汉族,江苏淮阴人。合肥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硕就读于清华大学,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兴江研究员长期从事高温超导体和其它量子材料的研究, 在尖端科学仪器自主研制, 以及高温超导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超导机理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利用我国的自主核心技术,于2006年底主持研制了国际首台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性能国际领先。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首届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奖、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亚洲杰出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物理奖等科技奖励,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图片 END 关于量子科话 量子科话面向热爱科学、关心科技发展的公众,介绍量子科技领域重要前沿研究进展和国内外相关发展动态,对公众关注的科学问题提供客观的解读,助力加深公众对量子科技的认识,感受量子世界的奥妙。 量子科话由合肥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