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撤销14类化工产品BIS认证仅9天,印度就又有了新动作! 11月21日消息,印度商工部正式宣布 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变形纱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波“前脚松绑后脚设限”的操作,让市场一片哗然。 据悉,本次调查是应印度两大巨头企业——信实工业有限公司和知名聚酯公司的申请启动,还得到了多家本土企业联名支持。他们声称中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印销售,对本土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但这一说法缺乏扎实证据支撑。 根据公告,此次调查的倾销期为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涵盖近15个月的贸易数据,同时还将追溯2021年以来的损害调查期。而涉及的聚酯变形纱,对应印度海关编码54023300项下产品,作为聚酯纱线中的细支纱品类,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等终端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不是印度近期首次针对中国化工纺织类产品出手。 数据显示,受此前印度BIS强制认证政策影响,中国PTA对印出口从2022年96万吨的高峰,直接跌至2024年的38万吨,在国内PTA总出口中的占比从28%暴跌至8% 。即便2023年中国PTA对印出口仍有64.29万吨,仍是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但同比降幅已十分显著,足见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冲击。如今印度刚在11月12日撤销包括PTA、涤纶纱线在内的14类产品BIS认证,转头就发起反倾销调查,前后仅隔9天,贸易保护主义的意图昭然若揭 。 印度的做法堪称自相矛盾: 一方面离不开中国的原料供应,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各种手段阻挡中国成品进入市场,这种双重标准严重破坏了正常的贸易秩序。要知道,中国产品的高性价比,源于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成熟的生产工艺和合理的成本控制,绝非所谓的“恶意低价倾销”。凭借这些核心竞争力,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印度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等贸易限制措施,已经给中企出口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从PVC到输送带织物,再到如今的聚酯变形纱,近年来印度对华相关产品的贸易调查从未间断,让不少中企陷入被动。长期来看,这种封闭保护的做法也不利于印度本土产业发展——缺乏充分市场竞争的环境,只会让本土企业失去创新升级的动力,最终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印度的贸易保护壁垒,中企不能被动应对。建议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调查程序,在37天的窗口期内通过指定邮箱提交真实的成本数据、市场销售记录等关键信息,用事实证明产品定价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可加强与印度相关行业协会、采购商的沟通,传递产业合作共赢的理念;此外,也可加快开拓其他海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通过产品升级和市场多元化布局,在贸易风浪中站稳脚跟。 贸易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任何单边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印度这波连环操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中企又将如何突破困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印度反倾销调查 印度对华出口 印度出口限制 印度出口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