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日本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20日这天,日本官房长官木原稔对外公布说,他们开始向美国那边送去自卫队手里的“爱国者”导弹。 这是自1945年战败以来,日本首次向海外出口现成的、可直接投入作战的致命武器。这意味着,那个曾坚守近60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如今彻底成了历史书里的一页纸。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同一天,日本公布了新财年防卫预算草案——8.9万亿日元,暴涨超两成!钱花在哪?除了对美军售,还要向澳大利亚交付11艘“最上”级护卫舰,并与英国、意大利联手打造第六代隐形战机,目标2030年服役。这一连串动作,早已不是“自卫”能解释的了。 有网友评论:“以前是‘专守防卫’,现在是‘全球卖弹’。” 还有人调侃:“说好只用于驻日美军基地?可谁敢保证这些装备不会通过美军渠道转到乌克兰前线?” 虽然日方坚称“绝不外流”,但现实很骨感:美国在援乌中消耗大量防空系统,急需补充;而日本军工产能闲置多年,正愁没出口渠道。双方一拍即合,很难不让人联想背后的战略交换。 其实,这并非突发奇想。早在2023年底,日本就悄悄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为成品武器出口铺路。这次“爱国者”交付,不过是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实锤案例。再往前看,从解禁集体自卫权,到突破“武器出口禁令”,再到如今主动参与全球防务供应链——每一步都在试探战后秩序的边界。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军事层面。比如,韩国近年来也大力发展军工出口,但始终强调“防御属性”和“联合国授权框架”;德国向乌克兰提供“豹2”坦克前,反复协调欧盟立场,力求程序正当。相比之下,日本绕过透明机制、直接向大国输送高敏武器,缺乏区域协商与风险评估,容易引发邻国不安。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卖武器换来的。中国始终主张各国应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日本若真想成为“正常国家”,不该靠突破战后约束来刷存在感,而应以负责任姿态回应亚洲邻国的历史关切,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枚导弹的出口,或许只是开始,但它释放的信号,足以让整个亚太重新审视未来的和平架构。实力可以积累,但信任一旦破裂,重建千难万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