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28岁北大才女田晓菲嫁给自己的美国导师,父母气的咬牙切齿,但田晓菲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灵魂伴侣,这辈子非他不嫁! 1999年,二十八岁的田晓菲决定嫁给五十三岁的导师宇文所安,这引起父母极大不满。父母认为年龄差距太大,对方又是外国人,婚姻基础不稳。他们多次通过电话和信件表达观点,指出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日常摩擦,还担心未来子女教育问题。父亲强调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母亲列举生活适应难度,如饮食和节日习惯不符。 田晓菲坚持立场,在回复中说明两人学术兴趣相投,经常讨论中国古典文学。她提到他们阅读古籍时交换见解,他对唐诗的分析提供新视角,她对宋词的看法也得到回应。这种专业层面的交流让她看到长久伴侣的价值,超越表面界限。 父母劝说延续数月,他们计划赴美面谈,但田晓菲未改变决定。她在通信中描述关系从哈佛求学时起步,初始为学术指导,后来转为情感联系。她回忆会议后讨论陶渊明作品的场合,那次互动加深了她的认识。父母为此愤怒,视女儿行为不顾家庭。 婚礼准备中,田晓菲处理细节,选择纽约举办,因为便利且象征新生。他们规划小型仪式,邀请少量友人。宇文所安参与安排,包括誓词和戒指交换。父母未出席,她寄去照片和信件,希望逐步沟通。 元旦那天他们在纽约举行婚礼,布置简朴。田晓菲穿礼服,宇文所安着西装,仪式包括交换誓言。婚后她加入美国国籍,这加剧父母不满,但她视作新阶段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