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九眼桥的酒吧街,彩虹灯牌与火锅香气交织,这里被称为"柜门敞开式生存"的天堂

理大国迷雾 2025-11-21 14:42:21

在成都九眼桥的酒吧街,彩虹灯牌与火锅香气交织,这里被称为"柜门敞开式生存"的天堂。 随处可见男男CP牵手逛街,其自然程度让外地游客惊讶。一位本地嬢嬢的调侃点出了精髓:"在成都,连嬢嬢看到两个男生牵手,关心的都是火锅要微辣还是中辣"。 短视频平台上的成都形象更让人眼花缭乱。抖音搜索"成都",满屏的男男互动和彩虹主题打卡点,构建出"成都没有直男"的网络狂欢。 一条成都地铁内男男搭讪视频播放量超过600万,"G都"标签不胫而走。有视频显示,在成都宽窄巷子甚至有男性旁若无人地接吻,让外地旅游团目瞪口呆。 成都的包容性有其历史根源。成都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土壤,从三星堆文明对多元信仰的包容,到唐宋时期作为西南商业中心的文化交融,蜀地自古有"不问来处"的移民传统。 道教发源地青城山的"清静无为"思想渗透到城市肌理,让成都人对不同性取向的态度更倾向于"顺其自然"。 商业力量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春熙路商圈每平方公里分布着8家LGBTQ+主题酒吧,玉林西路的彩虹地标成为网红打卡点。 一份调查显示,成都拥有全国第三活跃的同志用户群体,完善的社群支持网络包括连续举办12届的成都同志电影节和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的彩虹公益组织。 然而在这片繁华之下,暗影悄然浮动。2022年3月,成都街头曾出现一幅巨幅广告,上面是几个衣不蔽体的男性,这是一家同性交友APP的推广。虽然广告很快被撤下,软件也被下架,但背后推手若隐若现。 成都作为美国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前领事馆驻地,成为某些势力加倍关照的"渗透中心"。有调查显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近年来向中国女权组织投放的资金就高达950多万人民币。 这些资金通过复杂链条流向特定团体——例如境外反华NGO组织"中国女权"头目吕频,曾通过在成都的代理人策划多起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 2021年3月那起轰动全国的"女子劝邻桌勿吸烟被泼不明液体"事件,就有着不寻常的背景。 事件主人公肖月是境外势力的在华代理人,而该事件发生在前几天成都刚举办完一场"自由、反抗、独立"为口号的线下活动之后。整个过程被指"按照事先预定好的剧本走",最终把大众带入预设的性别对立陷阱。 还有一个叫"翔凤文化节"的组织更加诡异。其创始人李丹,一位自称崇拜川岛芳子的男性,打着"给慈禧正名"的旗号,在美国和德国使馆支持下在中国推广"女权运动"和"LGBT"。 该文化节背后的NGO组织"巴图鲁",得到德国驻华大使馆和美国总领馆支持。他们甚至推出漫画《瓦砾场》,塑造了一个挥舞满清黄龙旗的川岛芳子形象"女性超级英雄",被指"煽动颜色革命"。 西方驻华使领馆在这波浪潮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英国驻华大使馆举办性别平等主题电影放映,澳大利亚驻成都领馆总领事参与"lady who tech"白皮书发布会,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则计划开展长达一年的"加拿大LGBT电影放映活动"。 美国驻华使馆最为活跃,牵头举办"艺术为人民"艺术展,并参加由18个国家共同组织的"多元与包容电影节"。 拜登政府上台后,LGBT议题更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拜登曾承诺上任一百天内通过《平等法案》,并任命了美国历史上最多犹太人的内阁,超过十一个席位手握重权。 全球最大的同性恋约会APP"Grindr"的创始人是犹太人,好莱坞主要制片厂由二十五人控制,其中二十一人为犹太人,他们操纵着宣传机器对外传播LGBT文化。 成都的包容性并非无限。尽管成都的开放度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性少数群体在医疗、教育、遗产继承等领域仍面临系统性障碍。 2025年某调查显示,仅35%的市民认可"G都"标签,认为其过度娱乐化城市形象。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虚构内容——如某团队炮制地铁男男搭讪视频,导致当事人生活受扰,最终被警方以寻衅滋事罪立案。 成都同志文化现象背后是全球化背景下个体权利意识觉醒的体现。但当文化现象被注入政治目的,当社会包容被利用为破坏稳定的工具,这座城市和整个社会都需要提高警惕。 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亚文化符号转化为制度性保障",这才是成都乃至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0 阅读:0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