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史太郎呀 2025-11-21 00:51:30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杜聿明的几个子女,回大陆奔丧,但被蒋经国拒绝了,曹秀清得知消息后痛哭道:我真想不通。 1959年12月4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大门缓缓打开,杜聿明走出铁门的那一刻,阳光正好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中将,在被俘十年后获得特赦。 当天下午,他在北京饭店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感谢政府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我愿为祖国统一贡献余生。 与杜聿明同批特赦的还有王耀武、宋希濂等九位国民党将领,但他们的选择各不相同,有人选择赴港定居,有人申请去台湾,唯独杜聿明坚定地留在了大陆。 回顾在功德林的十年,杜聿明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刚被俘时他曾绝食抗议,认为自己是战败被俘,有辱军人尊严,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亲自劝说:您患有严重糖尿病,我们专门从协和医院请来专家为您治疗,您的生命不只属于您自己。 医疗条件的改善让杜聿明深受触动,每天三餐都有专门的营养搭配,药品供应从未中断,更让他意外的是,管理所还组织学习讨论,让他重新审视历史。 1952年,他主动写下《淮海战役检讨》,详细分析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这是我用血的教训换来的认识。 而在海峡对岸,台湾当局却对外宣布杜聿明已经壮烈殉国,1950年3月,蒋介石还亲自主持了追悼大会,这种虚假宣传让曹秀清深感愤怒:明明人还活着,却要咒他死了。 曹秀清带着四个子女在台湾的日子异常艰难,国民党当局对这位烈士遗孀没有任何实质帮助,她不得不到台北女子中学任教,月薪仅够维持基本生活。 大儿子杜致仁考取台大后,因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1955年杜致仁赴美留学前给母亲写信:母亲大人,儿深知家中困顿,定当发奋图强,早日学成归来,谁知这竟成了永别。 1957年发生了一件改变曹秀清命运的事,女儿杜致礼的丈夫杨振宁在美国物理学界声名鹊起,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台湾当局突然想起这个被遗忘的家庭,派人游说曹秀清:请您劝杨振宁回台湾发展,我们会给予最优厚的待遇。 曹秀清表面应承暗中却做了周密计划,她以探望女儿为由申请赴美,当局为了拉拢杨振宁很快批准了申请,1958年2月曹秀清抵达纽约后,立即通过在美华侨联系上了大陆方面,得知丈夫还活着且即将获释,她决定不再返回台湾。 1963年春天,曹秀清经由香港辗转回到北京,夫妻在西郊宾馆重逢时,两人相拥而泣久久无语,随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毛泽东说:杜将军是抗日英雄,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周恩来则关切地询问了在台子女的情况。 获得新生的杜聿明全身心投入文史工作,他的办公室在政协文史馆三楼,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岗,除了撰写回忆录《从黄埔到抚顺》,他还整理了大量抗战史料。 其中最珍贵的是《昆仑关战役详报》和《远征军缅北作战日志》,这些资料填补了抗战史研究的重要空白。 每月第一个周日,杜聿明都会参加黄埔同学会的聚会,老同学们在一起回忆往事探讨统一大业,1980年的一次聚会上杜聿明说: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遗憾,就是看着祖国分裂,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统一。 1981年春节刚过,杜聿明的病情急转直下,医院诊断为肾功能衰竭并发心力衰竭,5月6日晚他已经无法说话,但眼神中满是不舍,护士长回忆:他一直看着窗外的方向,那是台湾的方向。 5月7日凌晨4时23分,杜聿明停止了呼吸,临终前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在纸上写下两个字:统一。 曹秀清强忍悲痛起草了给蒋经国的电报:聿明病逝,恳请准许在台子女回乡奔丧了却父亲遗愿,一个母亲的请求,电报通过红十字会转交台湾。 三天后答复来了,蒋经国在公文上批示不可两字,理由是基于当前情势,不宜开此先例。 北京八宝山的追悼会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自致悼词,参加者包括黄埔同学会全体成员、民革中央领导等三百余人,而在台北几位老部下默默追思。 直到1987年11月,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1988年清明节杜家子女终于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跪在父亲墓前,泣不成声,曹秀清抚摸着墓碑说:您父亲等了七年,终于等到你们回来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史太郎呀

史太郎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