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赖桑在社交媒体用日语发文:“今日的午餐是寿司和味增汤。”还配上了自己欢快进

老安聊事 2025-11-20 21:16:37

近日,赖桑在社交媒体用日语发文:“今日的午餐是寿司和味增汤。”还配上了自己欢快进餐的照片。 单看这条动态,好像没什么特别——无非是普通人分享日常饮食的小片段,照片里的食物色泽鲜亮,人也笑得轻松,换做其他网友发,说不定还会有人评论“看起来好美味”。可偏偏是赖桑发的,评论区立马就炸了锅,有人觉得“吃个饭而已,至于上纲上线吗”,也有人直言“用日语发日常,还配着这样的场景,总觉得有点不舒服”。 为啥一条普通的生活分享会有这么大争议?得先说说赖桑的特殊身份。他不是素人,之前因为一些争议事件始终处于公众视野里,大家对他的关注本就带着“放大镜”。普通人用外语发动态,可能被解读成“喜欢异国文化”“语言能力不错”,可放在他身上,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日语这个语种,对很多国人来说,背后连着复杂的历史记忆,不是随便用来日常发文就能让人坦然接受的。 有人会说,社交媒体是私人空间,想发什么语言、什么内容,难道不是自己的自由?这话没毛病,可“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边界的。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公众关注度,他的“私人分享”就不再单纯是私人的事了——你的每一条动态,都会被无数双眼睛看到,甚至被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就像这次,他或许只是单纯想分享午餐,没考虑那么多,可忽略了自己的身份特殊性,也忽略了部分网友对特定语种的敏感情绪,这才引发了争议。 再往深了想,这种争议其实反映的是“公众人物如何平衡私人表达与公共期待”的问题。不是说公众人物不能有私人生活,不能分享日常,而是在分享之前,是不是该多一份考量?比如,用什么语言发、发什么样的内容,会不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适?会不会传递出不合适的信号?毕竟,你享受着公众关注带来的影响力,就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不是束缚,而是对他人情绪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公众形象的维护。 还有人拿“文化包容”来说事,觉得大家对“用日语发文”的反应太敏感。可文化包容不等于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无底线包容。包容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你在表达自己喜好的同时,也顾及到别人的情感底线。如果因为自己的“无心之失”,触碰了大家的敏感点,那与其怪别人“敏感”,不如反思自己是不是在表达上少了点“分寸感”。 一顿寿司餐,本是小事,却演变成一场争议,说到底还是“身份”和“表达”没对上号。公众人物的每一次发声、每一次分享,都该像走平衡木,既要守住自己的表达欲,也要踩准公众情绪的“平衡点”,不然再小的事,也可能掀起不小的波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3

评论列表

power2d

power2d

2
2025-11-20 22:29

1945年没有清干净啊

老安聊事

老安聊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