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日销千万单却每单亏损10-12元,某头部平台豪掷千亿入局,这场看似赔本的

马力在知群 2025-11-20 19:07:36

京东外卖日销千万单却每单亏损10-12元,某头部平台豪掷千亿入局,这场看似赔本的买卖背后,藏着关乎未来商业格局的深层博弈。 一边是商家抱怨的高额佣金,一边是平台宣称的业务亏损,外卖行业的盈利迷局让不少人困惑。更令人好奇的是,这场烧钱大战的核心争夺点究竟是什么?普通人又能在这场巨头博弈中抓住哪些机会? 今天我们就来层层拆解背后的商业逻辑与财富密码。 很多人直观认为,外卖平台向商家收取20%-26%的综合费用(含佣金、配送费等),早已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但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外卖本身其实是一门“薄利甚至亏损”的业务。 从商家视角来看,高额抽成已成为难以承受的经营压力。2024年北京限额以上餐厅的利润率仅为0.37%,在餐饮行业整体利润微薄的背景下,平台抽成几乎吞噬了商家的大部分利润,不少商家调侃“自己只是在给平台打工”。更隐蔽的成本是投流费用,商家想要店铺获得曝光,必须向平台支付高额推广费,有餐饮从业者透露,6000元的投流费用仅能使用不到50天,日均支出超过100元,这对小本经营的餐饮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从平台角度计算,盈利空间同样狭窄。看似可观的佣金收入,需要覆盖庞大的配送成本、技术研发投入和持续的营销补贴。 剔除这些硬性支出后,外卖业务的净利润率仅维持在3%左右。以一单30元的外卖为例,骑手配送费8元由商家和消费者分摊,平台抽成约2.4元,扣除各项运营成本后,实际盈利所剩无几。这也解释了为何平台手握高额佣金,却始终宣称外卖业务不赚钱。 巨头们坚持做外卖的核心逻辑,在于其强大的引流价值。外卖作为高频刚需场景,能持续为平台带来海量活跃用户,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些流量和用户粘性,最终会转化为到店业务、酒旅预订等盈利性更强的业务收入。 简单来说,外卖本身不赚钱,但它能为平台的其他业务“输血”,是撬动整个商业生态的流量入口。骑手的辛苦劳作、商家的微薄利润,本质上都是在为平台的流量生态铺路。 外卖烧钱大战的真正战场,并非餐饮配送本身,而是万亿级的即时零售市场。所谓即时零售,就是“万物皆可外卖”的延伸,消费者不仅能点餐饮,还能通过平台购买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各类商品,享受30分钟送达的便捷服务。这一领域的争夺,直接触及了京东的核心利益。 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收入占京东商品收入的60.9%,这是京东的传统优势领域。而某头部平台通过即时零售模式,正不断渗透这一市场,相当于直接“挖京东的墙角”。 面对核心业务的冲击,京东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略:你抢我的商品零售生意,我就攻你的外卖主场。 京东的逻辑清晰且务实:外卖是高频消费场景,商品零售是低频高利润场景。只要把外卖业务做起来,就能通过高频消费带动低频消费,让用户在点外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在京东平台购买商品,从而保住核心电商业务。 这与某平台“用外卖引流,靠到店和酒旅赚钱”的模式异曲同工,只是双方的盈利闭环不同。 这场商战的关键转折点,在于京东提出的全职骑手策略。京东宣布大量招募全职骑手,并为其缴纳五险一金。这一举措看似是提升服务质量,实则是精准打击对手的成本软肋。 数据显示,某平台现有外卖骑手约745万人,其中全职骑手(接单天数超260天)约82万人,仅这部分骑手的社保成本每年就高达118.87亿元。而京东初期计划招募10万全职骑手,社保成本远低于对手。 这一策略直击要害:如果对手跟进全职骑手模式,每年将增加百亿级成本,严重影响其盈利能力;如果不跟进,则可能面临服务质量差距和舆论压力。京东的真正目标并非赢得外卖战争,而是通过在对手主场发起进攻,迫使对手将更多资源投入外卖业务防守,从而减轻其对京东核心电商业务的冲击,最终保住自己的电商江山。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马力在知群

马力在知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