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不怕中国?左宗棠曾经说过,日本是个只小礼无大义的民族, 这句话放

平蓝皮蛋 2025-11-20 18:24:47

日本人为什么不怕中国?左宗棠曾经说过,日本是个只小礼无大义的民族, 这句话放在百年历史里品,简直准得像预言!这位收复新疆、看透列强本质的晚清名臣,早在明治维新初期就看穿了日本的真面目——他们学西方的鞠躬问好,学中国的茶道礼仪,把“小礼”做得滴水不漏,可一涉及国家大义、民族底线,就露出了贪婪残暴的獠牙,这种没有敬畏心的民族,自然不会真正惧怕任何对手,只敬畏实力,不认同道义。 左宗棠当年督办福建船政时,就盯着日本的动向不放。他看着日本派人来中国学造船、学军事,表面恭恭敬敬,礼数周全,背地里却在密谋扩张。有人说“日本弹丸小国,不足为惧”,左宗棠却摇头叹气:“日本看似学礼,实则藏奸。他们学西方的坚船利炮,学的是‘打胜仗’的手段,却没学过‘不侵略’的大义;学中国的典章制度,学的是‘治民’的技巧,却丢了‘天下大同’的胸怀。这样的国家,一旦羽翼丰满,必成心腹大患!” 果不其然,没过几十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战场上的“小礼”做得足——俘获清军军舰后,会“礼貌”地收起清军旗帜,甚至给被俘军官递茶;可转身就露出了无大义的本性,在旅顺展开四天三夜的屠城,手无寸铁的平民被肆意屠杀,全城仅存36人。他们对上级军官恭敬有加,对战友“抱团取暖”,可对被侵略国的人民,却毫无半分人道主义,这就是左宗棠说的“小礼”之下的“无大义”——他们的礼貌只给能带来利益或需要敬畏的对象,对弱者、对被征服者,只有赤裸裸的掠夺和残暴。 抗战时期,这种特性更是暴露无遗。日军士兵进村时,会对维持会的汉奸点头哈腰,甚至“礼貌”地问路;可转身就把村民的粮食抢光,把老人孩子杀害。他们在军营里讲究“上下级礼仪”,吃饭前要唱歌致敬天皇,可在南京城里,却进行“杀人竞赛”,把砍人头当成“功绩”炫耀。他们懂礼仪、讲规矩,却把这些当成伪装,骨子里没有“不侵略”“不屠杀”的基本大义,没有对生命的敬畏,这样的民族,怎么会怕一个讲道义、守底线的中国? 更可怕的是,“无大义”让他们失去了反思的能力。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只字不提“投降”,更不谈侵略罪行;右翼势力至今还在篡改教科书,把“侵略”说成“进出”,把“大屠杀”说成“军事行动”。他们会为某个士兵的“战死”流泪,会为自家的损失惋惜,却对侵略带来的数千万亚洲人民的伤亡视而不见。这种只讲自家利益、不顾他人死活的民族特性,让他们永远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也不会因为“理亏”而惧怕中国。 反观中国,我们讲“以和为贵”,讲“冤冤相报何时了”,讲“人道主义”,这些大义在日本看来,反而成了“软弱可欺”。甲午战争时,我们优待被俘日军,可他们转头就屠杀清军战俘;抗战时,我们收留日本孤儿,可他们却用细菌战残害中国平民。我们的大义,在没有大义约束的对手面前,反而成了他们得寸进尺的资本。 左宗棠的远见在于,他早就看清:对付“只小礼无大义”的民族,光讲道义、讲礼仪没用,只有自身强大到让他们望尘莫及,才能让他们真正敬畏。当年他抬棺收复新疆,靠的是硬实力;如今中国的崛起,靠的也是经济、军事、科技的全面强大。日本现在不敢轻易挑衅,不是因为他们懂了大义,而是因为中国的实力让他们忌惮。 可我们不能忘了,“只小礼无大义”的本性难改。他们一边派代表团来中国访问,礼数周全;一边却在背后勾结他国,干涉中国内政,觊觎中国领土。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正是左宗棠当年警告过的“藏奸”之举。 所以,日本人不是不怕中国,是不怕一个讲大义却实力不足的中国;他们敬畏的不是道义,是能碾压他们的硬实力。左宗棠的这句话,至今仍在警示我们:民族复兴的路上,既要守住大义底线,更要锻造过硬实力,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让那些“无大义”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平蓝皮蛋

平蓝皮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