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动手了!中国对日本实质性反制即将开始!11月19日,根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媒引述日本政府相关人士说,中国政府已向日本通报将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中国今天上午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联络日本,并指此举可能是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围绕“台湾有事”国会答辩的反制措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1月19日一早,日本共同社放出一则消息,在东京政坛掀起不小震动,日本政府相关人士透露,中国已经通过正式外交渠道通知日方: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很多人都盯着一个关键细节,那就是这通知出现在中日外交官员刚结束会晤的隔天,而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才刚在国会引发争议,时间点精准得像一记警钟,提醒着日本:踩到红线,就别期待能毫发无损。 前段时间,高市早苗在国会中谈及“台湾有事”时,把自己想象成国际安全体系的掌舵者,讲得义正辞严,却忘了台海问题从来不是她能随意操弄的题材。 更关键的是,她的说法推翻了日本现行法律框架的基本逻辑,专家们已经指出,日本所谓“存亡危机事态”只适用于“他国”遭到武力攻击,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在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中从未改变。 她这样的表述不仅违反法律逻辑,还公然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这种越界的代价怎么可能用一句轻飘飘的辩解带过去。 更让人觉得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并非一开始就摆出强硬姿态,就在10月底的APEC领导人会议上,中方已经提醒日方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要稳住方向,保持基本原则,中国明确表达了希望中日关系能沿着建设性的轨道前进的意愿。 结果高市早苗刚回国没几天就用自己的言论把这扇门狠狠关上,没有纠正,没有道歉,没有澄清,既然没打算把误会消除,那中国随后采取行动也就毫不出人意料。 水产品之所以成为反制的突破口,并不是随手点名,对日本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最巅峰的时候,日本卖到中国的水产品几乎占到总出口的一半,北海道渔民和各地加工企业靠着中国订单维持生计是常态。 2023年核污染水排海后,中方暂停进口,日本水产业经历过怎样的惨状已经无需重复,当中国今年6月有条件地重新开放部分进口时,日本渔民甚至在港口拉横幅表示感谢,可见他们有多依赖这个市场。 11月5日,北海道的第一批扇贝重新运往中国,相关行业甚至以为事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没想到才不到半个月,局势突然急转直下。 暂停进口的决定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制衡,也是一种再明确不过的政治信号,中国从不迷信口头保证,而日本在核污染水、质量材料提交等问题上的拖延,让人觉得他们没把承诺当回事。 如今再叠加高市早苗的敏感表态,中国的选择就不只是对商品安全表态,更是让对方明确感受到,触碰底线,不会只是外交抗议那么简单。 消息传出后,日本国内出现的连锁反应说明这次反制的压力非常真实,东京的水产市场当天就传出价格下跌的消息,加工企业担心库存积压,行业协会纷纷开会讨论应对方案。 有经济评论员指出,高市早苗的言论并非只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直接引发产业层面的后果,这样的责任她恐怕难以推卸。 媒体也开始讨论日本政府在对华政策上长期存在的摇摆与矛盾,认为现在的困境正是政治算计与现实利益冲突所造成的结果。 中国不会主动挑衅,但也绝不会容忍核心利益被任意碰触,如今发出的信号已经足够清晰:态度可以礼貌,原则必须坚决。 日本政界此刻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明白,台海问题从来不是政治操弄的筹码,更不是用来换取国内支持率的工具,中日之间有巨大的经济纽带,但这种纽带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一旦破坏底线,就别指望关系还能按原路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