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赴日旅游男子在日媒镜头前扬言:我不在乎政府呼吁,花钱是我的自由,我觉得

未央细说 2025-11-20 17:16:10

日前,上海赴日旅游男子在日媒镜头前扬言:我不在乎政府呼吁,花钱是我的自由,我觉得日本非常安全。   出去旅游选哪儿、花多少钱确实是个人自由,没人能硬性干涉,但这位上海男子特意对着日媒说“不在乎政府呼吁,日本非常安全”,这话里的味道就变了,尤其是在官方反复提醒风险的当下,更显得有些脱离现实。官方从来不是要剥夺谁的自由,只是把实实在在的风险摆出来,可这位先生怕是把“安全”的定义调了滤镜。   先看看官方到底说了什么,不是空穴来风的警告,而是一次次基于事实的精准风险提示,11月14日,外交部领事司率先发布提醒,明确指出今年以来日本社会治安不靖,各类安全事件频发;才过两天,11月16日文旅部也跟进提醒,呼吁公民谨慎选择赴日行程,做好安全防护。   这还不是临时起意,早在今年4月,公安部就已通报日本多地接连发生无差别杀人事件,恶性暴力案件发生率显著上升;5月份,驻札幌总领馆更是针对性提醒,北海道及周边地区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更让人没安全感的是,这些风险已经渗透到日常场景的各个角落,并非遥远的传说,今年7月,栃木县日光市的市立中宫祠小学就发生了熊闯入校园的事件,这头体长约1米的熊上午和下午两次现身,爬上校内樱花树觅食,逗留时间累计近3小时,学校被迫暂停当天全部室外课程,警方和市政府紧急设置捕捉陷阱。   而在京都岚山、奈良公园等热门景区,今年以来已累计发布十余次熊类活动预警,有多起游客与猛兽近距离接触的报告,让本该轻松的游览变成了提心吊胆的冒险。   除了野生动物的威胁,人为风险更是防不胜防,日本警察厅数据显示,2024年刑法犯罪数达73万7679件,连续3年增加,其中街头盗窃、抢劫案件较上年增长4.6%,共25万余件,首都圈等旅游热点地区的侵入犯罪也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就更没让人省心了,不是偶尔的意外,而是有据可查的公共卫生事件,今年7月24日至25日,横滨市京急百货内一家知名鳗鱼饭店铺引发大规模食物中毒,161名消费者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其中一名90多岁的女性不幸离世,横滨市卫生中心调查确认,鳗鱼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涉事店铺工作人员未按规定佩戴手套,违规操作导致污染,最终被处以停业处分。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日本多地曝出食品卫生问题,从连锁餐厅的食材变质到街头小吃的细菌超标,暴露了当地监管的漏洞,也让游客的饮食安全失去了保障。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治安恶化已成为当地民众的普遍体感,警察厅民调显示,76.6%的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治安变差,这一比例较上年增长4.7个百分点,特殊诈欺案件受害金额达721亿日元,创统计以来新高,社交平台诈骗、冒充亲属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就连本地民众都防不胜防,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的中国游客更是高危群体。   而杀人、放火等重大犯罪较上年增加18.1%,性犯罪案件因构成要件扩大而显著上升,这些数据都在敲响警钟,所谓“非常安全”的说法,与当地真实状况严重脱节。   这位男子对着日媒强调“花钱自由”,看似在捍卫个人权利,实则忽略了自由背后的安全底线,更没读懂官方提醒的良苦用心,个人自由从来不是无边界的,旅游的前提是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当多个部门接连发出风险预警,当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避险信号,执意无视这些提示,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还在日媒镜头前传递了错误信息。   官方的提醒不是限制自由,而是基于大量真实案例和数据的风险提示,是对公民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旅游自由值得尊重,但安全底线更不能逾越,对着外国媒体刻意淡化官方提醒,标榜所谓“自由”,实在没必要,毕竟,真遇到安全问题,最终承担后果的还是自己和家人,而官方的提醒,永远是最可靠的安全指南,在风险明确的情况下,理性权衡选择,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负责的态度。   你觉得个人旅游自由该凌驾于官方安全提醒之上吗?面对明确的风险预警,游客该如何平衡出行选择与安全保障?评论区聊聊!

0 阅读:15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