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华为的新手机都改名了,为何大家都爱叫Pro Max?
要说这“Pro Max”的风潮,苹果可是始作俑者。2018年,iPhone XS和iPhone XS Max一起发布,大家第一次见到“Max”这个后缀。简单粗暴,就是屏幕更大。从那以后,“Pro”代表专业,“Max”代表大屏,两个词一组合,立马成了高端机的“黄金标签”。苹果每年靠“Pro Max”收割一波高端用户,其他厂商哪能坐得住?
于是,小米的Ultra、华为的Mate Pro、三星的S系列Ultra……名字越叫越响,价格也越卖越贵。但你细品,这些名字真的代表技术飞跃吗?
不见得。很多时候,“Pro”不过是多加了一个摄像头,“Max”就是把屏幕从6.1英寸拉到6.7英寸。至于性能,基础款和Pro Max用的可能是同一颗芯片。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命名经济学”,用一个听起来更高级的名字,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多掏几千块。那为啥大家都一窝蜂用“Pro Max”?原因很简单:消费者吃这套。在大多数人眼里,“Pro”就是专业,“Max”就是顶级,名字越长,越显得“物超所值”。厂商当然乐见其成,创新没多少,换个名字就能涨价,何乐而不为?
不过,这种命名泛滥也带来了副作用。现在打开电商平台,满屏都是“Pro”“Max”“Ultra”,普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有人吐槽:“以前是看配置选手机,现在是看名字猜配置。”更别说有些品牌,连中端机都敢叫“Pro”,结果性能也就比标准版强那么一丢丢。
说到底,“Pro”和“Max”的流行,是手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的缩影。厂家不能只靠一款手机打天下,必须通过细分产品线,覆盖不同人群。而这种命名法,成了最直白、最高效的沟通方式,哪怕你不懂技术,看到“Max”也能猜到:“这应该是他家目前最强的吧?”但命名只是一时之计,真正能留住用户的,永远是实打实的体验。如果只忙着在名字上“升级”,却忽略了技术创新和差异化,迟早会让消费者审美疲劳。也许下一步,手机厂商该琢磨的,不是怎么把名字变得更长,而是如何让产品真正配得上名字里的那个“Pro”。好的手机不需要靠名字虚张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