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快讯 就在刚刚 凤凰卫视报道:中方向日方通报暂停进口进口日本水产品。 日本水产品刚恢复对华出口没几天,中国就宣布暂停进口,这到底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布局? 表面上看,是因为日方没按约定提交核污染水监测的技术材料,导致安全评估无法推进。但你要是真信这只是个食品安全问题,那可能就太天真了。这背后,是政治、经济、外交多条线交织的一盘大棋。 先说事实:11月19日,中方通过外交渠道正式通知日本,暂停进口其水产品。这不是突然袭击。就在半个月前,日本还高调宣布,首批北海道扇贝已运抵中国,标志着中断一年多的水产品贸易重启。可这才过了几天?连货还没焐热,通道又关了。 为什么这么快“翻脸”?外交部发言人讲得很清楚:日本首相在台湾等重大问题上发表错误言论,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更要紧的是,日方当初承诺要提供输华水产品的安全监管数据,结果到现在也没给全。说白了,你既不守规矩,又踩我底线,那合作的基础自然就塌了。 这不是第一次。2023年8月,日本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当天,中国立马全面叫停日本水产品进口。那时候,日本渔业直接遭了殃。光是北海道的扇贝,一年就损失400多亿日元,占当地出口七成以上。渔民看着船停在港里,货出不去,饭碗都快保不住了。 这次虽然只说“暂停”,但杀伤力一点不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也是日本海产最重要的买家。没了中国市场,日本那些高端海鲜往哪卖?冰鲜带子、帝王蟹、蓝鳍金枪 鱼,这些原本走高端路线的品类,现在只能转道东南亚或者打折内销,利润直接腰斩。 有意思的是,市场反应比政客还快。消息一出,印度海鲜股应声大涨,有企业单日涨幅接近10%。为啥?因为大家都知道,空出来的市场份额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印度今年一直在加大水产品出口投入,就是为了对冲美国高关税带来的压力。现在中国这边一调整,他们立马接单。这不是巧合,是全球供应链在重新洗牌。 也有人说,这会不会伤及国内消费者?毕竟不少人爱吃日料刺身。但现实是,“日料非日产”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我在广州采访过一位餐饮供应商,他说现在店里用的牡丹虾来自加拿大,金枪鱼是西班牙进口,连所谓的“日本海胆”,很多都是国内养殖的。技术一成熟,替代就发生。过去我们依赖日本,是因为品质稳定;现在国产和第三方供应跟上了,选择反而更多了。 更深层看,这一招打得准,也打得稳。选水产品开刀,既避开了大规模贸易战的升级风险,又能精准打击日本地方经济支柱。北海道、青森这些渔业重镇,都是自民党的票仓。经济一冷,民意就反弹,政治压力自然传导到东京。这不是蛮干,是用经济手段推动政治纠错。 那接下来会怎样?我觉得不会止步于此。如果日方继续在敏感议题上挑衅,其他领域也可能受到影响。比如旅游,过去三年中国游客是日本免税店、温泉酒店的“金主”,现在行程纷纷取消,地方观光业已经叫苦连天。再比如汽车、电子零部件,虽然目前影响不大,但如果局势恶化,也不是没有可能成为博弈筹码。 但我始终认为,反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重回谈判桌。中国这一系列动作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你可以发展经济,可以搞对外贸易,但前提是尊重基本的政治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不是选答题,是必答题。你越界了,就得承担代价。 这轮交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供应链安全,从来不只是企业的事,更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过去我们讲全球化,强调开放与合作;现在更要学会在开放中守住底线,在合作中掌握主动。谁都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管是日本依赖中国市场,还是我们依赖外部供应,都得有备手。 现在的问题是,日本准备好了吗?是继续嘴硬到底,还是坐下来谈?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低估中国维护核心利益决心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更高昂的成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