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2025年11月上海江阳海鲜市场,老李撕开冷链箱胶带,盯着扇贝包装上的 “中资进口” 标签皱眉。 他扫了三次溯源码,屏幕只显示 “某某贸易公司”,没北海道产地的具体信息。 “这货到底是不是核污染水排海后捞的?” 老李捏着包装,心里犯嘀咕。 三天前,自称 “王经理” 的人找到老李,说有 “稀缺北海道扇贝” 供货。 报价比国产扇贝高两成,王经理拍胸脯:“正规中资公司进口,手续齐全。” 老李看了对方给的检测报告,12 项指标全合格,才订了 50 公斤试卖。 可今早开箱,没看到日本官方原产地证明,只有贸易公司自己的检测章。 老李隔壁摊位张姐凑过来,指着包装小字:“进口商是‘日昇(上海)贸易’。” 她掏出手机查工商信息:“法人是日本人,股东有北海道水产株式会社。” 老李这才明白,所谓 “中资进口” 是日本企业在中国注册的壳公司操作。 “这不就是绕着暂停令做生意吗?” 张姐撇撇嘴,转身回了自己摊位。 上午九点,顾客王阿姨来问扇贝,听到 “北海道” 立马摆手。 “核污染水排海后,我连国产海鲜都查养殖区,更别说日本的。” 王阿姨说。 老李赶紧拿出检测报告,王阿姨扫了眼:“中国公司测的,我信不过。” 一上午过去,50 公斤扇贝只卖 3 公斤,还是餐馆采购员图便宜买的。 与此同时,北京某餐馆后厨,陈师傅正解冻扇贝,收到采购部紧急通知。 “这批北海道扇贝别用了,顾客投诉查不到日本原产地证明。” 陈师傅把扇贝倒进冰柜,换用山东威海国产扇贝。 “现在顾客精得很,没完整溯源,再便宜也不敢点。” 他对着冰柜叹气。 这头市场热闹,那头 “日昇贸易” 办公室,王经理正催发货。 他对着电话说:“第二批 600 公斤海参赶紧发,用上次的报关渠道。” 挂了电话翻账本,上面记着 “壳公司运营成本”“检测报告费用”。 总部催得紧,北海道渔民的冷库早堆成了山,就盼中国市场救急。 要知道,2022 年日本对华水产出口达 871 亿日元,占全球出口的 22%。 北海道扇贝更是 93% 销往中国,每年给当地带来 430 亿日元收入。 可 2023 年排海后,2024 年出口额直接跌到 61 亿日元,占比不足 2%。 北海道渔民账面损失超 200 亿,中小养殖企业成批破产,这是生死局。 下午三点,上海海关赵科员收到举报,查 “日昇贸易” 进口记录。 发现扇贝以 “中企进口母公司产品” 申报,用日本子公司合同绕限制。 “制度上没明确禁止,但溯源信息确实不完整。” 赵科员在记录上备注。 日本选这招,是因为其他路全走不通,韩国抵制,欧美需求有限。 傍晚,老李摊位前围了几个老顾客,都在说北海道扇贝的事。 开小饭馆的刘哥说:“上周进一批,客人说味道不对,全剩下了。”卖水产干货的老吴插话:“俄罗斯和山东扇贝卖得火,谁还冒风险。” 老李算账,50 公斤卖不出亏两千多,王经理比他更急,总部天天施压。 日本政府砸千亿日元补贴,想在墨西哥、越南设厂绕中国,根本没用。 东南亚本身是水产出口大户,只有中国能消化日本高端水产。 近 700 家日企申请恢复进口,仅 3 家通过,通过率不足千分之四。 这 6 吨扇贝是 “破冰试探”,成了才敢放更多货,王经理肩上压着指标。 当天晚上,市场管理处贴通知,进口海鲜必须公示 “双证明”。 一是原产国官方原产地证明,二是第三方核污染检测报告。 如今,上海江阳海鲜市场摊主都学乖,进口海鲜必须要 “双证明”。 老李再没进过北海道扇贝,专卖山东、辽宁国产海鲜,生意更稳。 王经理的 “日昇贸易” 还在找渠道,没几家市场愿意接他们的货。 海关对 “壳公司进口” 核查趋严,要求提供完整供应链信息。 消费者王阿姨买海鲜必扫溯源码,手机存着 “国产海鲜养殖区名录”。 “不是不买进口的,是得明明白白消费,” 她提着刚买的国产虾说。 日本对中国市场的渴望,终究敌不过公众对安全的坚守。 这场扇贝风波让市场清醒:信任比利益重要,谁也别想拿健康当赌注。 参考资料:联合早报 《逾两年来首次 日媒:六吨日本水产品已对华出货》 中国青年网 《高市早苗涉台谬论是越线挑衅 严重冲击中日关系》 大众新闻 《搞事的高市,终将被历史唾弃》 中时新闻网 《日水产解禁 6吨扇贝、海参接力销往大陆》 中国报告大厅 《2025-2030年中国日本食材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