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天津市民、政府与供热单位的较力,最终以供热单位按时供热,获得胜利。 小区公

阳云喝咖啡 2025-11-20 13:44:52

这次天津市民、政府与供热单位的较力,最终以供热单位按时供热,获得胜利。 小区公告栏前围着几位裹紧棉袄的老人,手指点着供热合同上的“11月15日”条款,呼出的白气模糊了字迹。10月底的寒潮让气温骤降至零下,业主群里开始刷屏:“能不能提前供几天热?”供热单位的回复很快贴了出来:“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三方的张力在初冬的冷风中悄然升温。 最先“发现”问题的是社区网格员,她的记事本上记满了老人的电话:“家里有病人,冷得睡不好。”接着,市民代表带着联名信找到街道办,得到的回应却出乎意料——“政府会协调,但不能强迫企业改变合同。”这“试探”之后,供热单位的态度反而更明确了:“提前供热涉及管网调试、成本核算,随意变更会影响整个供暖季的稳定性。” 有人会问:往年寒潮时也曾有过提前供热的先例,为何这次不行? 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供热单位打破合同,这背后藏着对“契约边界”的考量;企业坚持按条款执行,实则是在维护自身运营的规则底线。当政府选择“退后一步”,把决策权还给签订合同的双方,小区业主群里的讨论从“找政府”变成了“查合同细则”——有人翻出往年提前供热的补充协议,发现那是企业与业主协商后的自愿行为,而非政府指令。 短期看,11月15日供热如期启动,没有出现大规模投诉;长期而言,这或许是社会治理从“政府主导”向“规则主导”转变的一个微小注脚——当每个主体都学会在规则框架内解决问题,社会运行的成本才能真正降低。 当11月15日清晨暖气片传来热度时,公告栏前的老人收起了皱着的眉头。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政府的“特批”,这场围绕暖气片的博弈,最终以最朴素的方式抵达了终点——不是谁“赢”了谁,而是规则本身,赢了。

0 阅读:61
阳云喝咖啡

阳云喝咖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