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早就说过,俄乌打久了,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不是小国,是德国。德国这么多年,基本靠的是俄罗斯便宜的能源,特别是天然气。 曾经那个靠工业吃饭的欧洲发动机,眼下却陷入了“高烧不退”的能源焦虑。企业关停、工厂搬迁、投资缩水,一连串问题追根到底,都绕不开一个词,北溪。 北溪管道,尤其是北溪1号,过去对德国来说就像呼吸管。正式通气后,这条从俄罗斯直通德国的天然气大动脉,不仅让德国工厂能省下运输成本,也让它们在能源账单上抄了近道。 便宜、稳定、量足,三大优势牢牢绑定了德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从宝马到化工厂,谁不是靠着这口气活得滋润? 可谁也没想到,这根管子一断,德国的工业命脉就跟着抽筋了。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冲突前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一半以上的进口份额,价格还比其他来源便宜近一半。这种结构看似稳,其实全是押注。 默克尔时代的能源策略,有它的逻辑。那时候俄德关系还算稳定,德国要维持“世界工厂”的位置,就得控制成本。工业产值占了GDP的四分之一以上,能源稳定就是定海神针。但太过集中就是赌命。现在看,德国当年是把鸡蛋放进了一个看似铁桶般的篮子里,结果风来了,篮子塌了。 德国本土的巨头也撑不住了,巴斯夫把生产线搬去美国德州,一方面是看中页岩气的便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边的能源政策更稳定。 德国当然也不是坐以待毙,能源转型搞得如火如荼。风电、太阳能、LNG多元供应都上了。但这些替代方案暂时还撑不起工业的“饭碗”。德国能源署的数据就指出,太阳能在阴冷的冬季更是拉胯,汉斯工厂屋顶的太阳能板,到了冬天连照明都不够。 电网不配套也成了问题。很多偏远地区建设的风电场,发出来的电输不到工业核心区,白瞎了。德国西部工业带频繁出现用电紧张,背后就是输电基础设施跟不上。 德国机械制造协会今年年初的统计显示,短短一个季度,企业把生产线搬到了匈牙利。原因很直接,气价低,欧盟补贴也到位,营商成本整体比德国划算。中小企业搬不动,只能硬撑。 德国现在面临的尴尬是,能源结构不再可控,但工业又离不开能耗。尤其是化工、汽车涂装这些环节,对稳定供气的依赖是硬需求。能源一贵一断,连带整个产业链都要跟着瘫。 德国陷入了一个两难,一方面要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另一方面又找不到同样便宜、同样稳定的替代品。能源安全是有了,但成本和效率全打折。 这种结构性的问题,不是靠几年政策就能解决的。德国工业的优势,几十年积累起来,一旦失去竞争力,要重建很难。现在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德国如果再拖下去,不仅是订单流失、工厂外迁,还可能失去核心技术的主导权。 《金融时报》在2024年提过一点很有意思,德国GDP增长已经明显放缓,工业投资意愿下滑,原因就出在能源不确定性上。企业不是没钱,是不敢投。今天投下去的厂房,三年后如果气价还这么高,可能直接亏本。 回到最开始的那句话,德国的未来真不在战场,而在能源表上。北溪断了,不只是输气管断了,更是德国几十年工业模式的惯性被打断了。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危机,更像一次结构性洗牌。德国要想重新站稳脚跟,就必须在能源安全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一个新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还能不能在新能源时代,重新找回它的制造业话语权?这场工业与能源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参考信息: 澎湃新闻:北溪”管道泄漏疑云后续:欧洲不安加剧,俄方启动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