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 因为我国在做一个赌注,赌的就是电力,以后不要钱! 你要是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不妨看看这十多年的变化,感受一下背后藏着的那盘大棋。 想象一下,春运高峰,火车站人山人海,一列高铁呼啸而来,上千人像流水线一样被送往天南海北。 这个场景,早些年谁敢想?以前大家盯着飞机票,觉得有钱人才坐得起。 可飞机有个致命短板,油价说涨就涨,航空公司一遇国际风吹草动,亏得直掉头发。 2022年国际油价暴涨,国内航空公司亏损超过两千亿,每天光亏钱都让人心慌。 这种波动,咱们吃过的亏还少吗?我国石油储量本来就捉襟见肘,自己产的那点,顶多够三分之一,其余都得进口。 油轮一路从中东、非洲漂洋过海,马六甲海峡成了命门。历史上,谁没见过国际局势一变,油价跟过山车似的飙升?靠航空业撑大局,风险太高。 再说机场,一个中小型机场动辄几亿,建得多了,空域还跟不上,航班经常排队,延误常态,鸟击这些小概率事件还动不动就让你晚点,体验感一言难尽。 机场大多建在郊区,旅客还得倒腾大巴、地铁,时间全浪费在路上。 跟高铁比起来,这些短板就显出来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流动需求大得吓人。 高铁建设虽然投资不小,但每公里分摊下来,比机场实在省心。高铁站通常就设在城市边缘或者交通枢纽,出了站立刻能接上地铁和公交,省去不少折腾。 高铁一列运千人,票价稳定,遇到春运、假期,能顶起大半壁江山,旅客发送量高到让人咋舌。 你不必提前两小时候机安检,也不用担心航班突然取消,准点率直接拉满。有些人说,欧美的廉价航空多便宜多方便,咱们怎么就不学?可你真去查查,欧美的国情和咱们天差地别。 美国油自己就有,欧洲国家小,航线短,人口稀疏,机场建起来没那么多麻烦。 我国这种人口密集、城市带分布广的格局,廉价航空根本拼不过高铁。高铁覆盖的五百到一千五百公里区间,速度和舒适度都让飞机望尘莫及。 尤其在票价上,高铁把控得死死的,油价涨它也不慌,旅客心里有底。 说到运输效率,高铁不光送人,物流也玩得溜。像复兴号货运动车,能把沿海工厂的货物一口气拉到内陆仓库,省了不少中转环节。 机场运货受限多,手续繁琐,高铁一条线到底,时效直接拉满。以前电子产品、快件要先空运到机场,再分拨到市区,现在高铁站点直接对接城市物流,货物到站就能派送,效率提升一大截。 再说核心问题,能源。高铁靠的是电。我国这些年拼着命发展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全线提速。 2025年前八个月,新增发电装机三亿多千瓦,其中光伏和风电占了大头。 这种发展速度,其他国家看着都眼红。高铁全程用电,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 你说以后电越来越便宜,运输成本不是直线下降?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石油这种资源,谁都知道有天会用光,靠进口心里总没底。电力多元化,咱们自己说了算,不怕被人卡脖子。 其实高铁的账不只算票价。沿线城市经济被带活了,房价、产业、招商全跟着受益。 以前一座城市要发展,交通瓶颈卡得死死的。高铁一通,企业来了,人流活跃,地价水涨船高。 举个例子,长三角高铁一体化后,合肥、南京、苏州这些城市的通勤人口暴涨,经济圈扩得飞快。 航空做不到这种高频、短途的流动,机场再多,也难以满足一日多城的生活节奏。 国外也不是没想搞高铁。美国高铁项目十几年没动静,日本新干线受限于地形和能源,难以大规模复制。 欧洲高铁票价高,线路有限,覆盖面和性价比都比不上我国。世界上能像咱们这样大批量推广高铁的,真就找不出第二家。 归根到底,还是能源结构和国情决定了路线。可能有人还在关心高铁怎么回本。其实这不是个纯经济账,高铁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溢出效应才是大头。 城市间快速流动,人口红利激活,产业转移提速,长期收益远超票价本身。 疫情期间最明显,飞机大面积停飞,只有高铁能稳定运转,保障物资和人员调配,韧性强得让人服气。 回头看看,几十年前我国铁路还靠内燃机车,效率低不说,遇上极端天气还会瘫痪。 那会儿城市之间联系单薄,地区发展断断续续。现在高铁成了大动脉,北上广深到内陆城市,一天能跑几十趟,大家工作生活的选择面都变宽广了。 春运期间,高铁成了唯一能撑住局面的交通工具,航空和公路根本扛不下来。 高铁靠电,电能多样,咱们手里有牌。未来电价要真能像现在趋势一样一路下探,运输成本会降到让人难以置信。届时,高铁的优势还会更明显。 有趣的是,身边的人越来越习惯高铁出行,嫌飞机不方便,觉得机场远、手续多、容易误点。 高铁一站直达,体验越来越好。有些人可能还在质疑高铁投资大、周期长,可放眼全球,能把高铁当成战略主轴的,也只有我国敢这么下本钱。 谁能想到,几十年前人人羡慕的航空,如今被高铁比了下去?等哪天电真成了“白菜价”,航空还拿什么跟高铁抢市场?这一局,谁赢谁输,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