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家智库意外地发布了报告。 提议在台海局势紧张时,可以作为应急选项“冻结中方海外资产”,报告的背后,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台海问题的对抗能力,还可能进一步撼动全球金融稳定。 为什么这么一个“冻结资产”的提议,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首先,这份报告来自两家在美国有影响力的智库,它们在美国政府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出的建议通常能够影响实际决策。 此举立即把中国拥有的超过3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推上了风口浪尖,西方媒体和分析人士纷纷解读,这一选项可能成为未来大国博弈的筹码。 看似简单的提案,却触及全球金融的核心,中国的外汇储备并非孤立存在,它深度嵌入全球各大经济体的资产和市场,从美国国债到欧洲的债券,再到企业股权和金融衍生品,几乎每一项资产都涉及中国的资金。 一旦这些资产被冻结,金融市场将产生多大的震荡?这些问题在智库报告发布后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讨论,俄罗斯的例子还历历在目,在俄乌冲突中,西方冻结了俄罗斯的央行资产,给世界金融系统的信任带来巨大的冲击,也让各国更加谨慎地审视自己的金融安全。 那这一提议对全球经济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报告指出,虽然“冻结资产”的建议暂时只停留在智库的纸面上,但其潜在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如果这一方案真被采纳,将不仅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打击,更可能撕开全球金融信任的裂缝。 现如今,世界经济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国之间的资本流动早已打破了国界的概念。当某一个国家的资产被“冻结”时,其他国家也会重新考虑自己资产的安全性,举个例子,过去美元的主导地位几乎是全球共识,然而随着俄罗斯被制裁,各国对美元依赖度逐步下降,全球金融结构开始出现松动,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国家选择分散风险,寻找更多的支付系统和储备资产?这一切都让人不得不深思。 对于中国而言,报告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提醒,在全球经济深度互联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市场庞大,产业链完备,拥有足够的韧性来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 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数字货币的不断探索,正在逐步打造中国金融自主性的新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仅要继续完善金融自主性建设,也要在维护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次智库提议无疑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多极化进程增添了不小的推动力,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加速开发自己的支付系统和储备资产安排,尽管初期可能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但它们所带来的“安全溢价”已经成为吸引资本的重要因素。 这也意味着,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未来可能面临更多挑战,金融体系的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资本流动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中心,新的规则和秩序将悄然诞生。 从长远看,全球金融体系是否能够维持稳定,已经不再取决于单一国家的主导地位,而是要看各国能否共同维护一个公平、开放、可信的金融环境,如果信任丧失,金融体系必然会崩溃,未来的国际秩序,必须建立在各国共同遵守的规则上,而非单一国家的金融霸权之上。 全球金融“武器化”的危险在于,它可能引发的是一场无止境的“连锁反应”,让每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正如我们所见,国际秩序的转型常常不是平静中完成,而是在信任崩塌的瞬间加速推进的。 那么,大家认为全球金融的信任机制能够长久保持吗?还是会被各方政治博弈所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