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报道,河南舞钢,一52岁男子借给某房地产开发商1100万,对方用37套房子做抵押,一共4000平。11年后,开发商还没还钱,男子准备卖房变现,却惊讶的发现,自己名下37套房只剩下3套了,34套房被发商伪造公证书变卖了,假公证书竟数次通过相关部门的三级审核。相关部门:没能力核实真假。男子顿时傻了眼! 张先生(化名)手里握着一千一百万的借条,这笔钱是他在2014年借给苏某(化名)的,他原本以为有三十七套商铺做抵押就安全了,这些房子总面积四千多平米,都在舞钢“钢城花园”,早已网签到他名下。 但最近当他想处理这些资产时,发现三十七套房子里只剩三套,剩下三十四套消失了,有的已经办了房本,有的被建材商和施工队抵了工程款。 原本以为稳固的抵押,瞬间变得毫无保障。 事情并不是复杂的高智商诈骗,而是苏某从2022年开始就利用系统漏洞操作,所谓张先生同意的证据,其实是几张PS合成照片,把张先生的脸P进了现场图里。 公证书和委托书同样存在严重问题,时间、签名和编号都有错误,有的文件甚至重复使用编号。 更离谱的是公证书和委托书的问题,一些文件时间完全错乱,公证落款时间和委托时间自相矛盾,签名明显伪造,不同日期的公证书竟然共用一个编号,甚至连备案号都没有,只写了房间号。 这堆一眼就能看出假的材料,居然在两年多时间里,分七次顺利通过舞钢房产管理局的“三级审核”。 每次审核都顺利通过,把本属于张先生的房产一点点吞掉,所谓的“三级审核”,在事实面前完全失效。 张先生拿着证据去质问时,房管局只回应一句“形式审查”,意思是只看材料表面齐全,不管真假。 这种行政上的“失职”,给了苏某可乘之机,事后苏某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善意”的,为了给施工队结账和保证交楼才把房子转出去,这逻辑完全不成立,把明显的诈骗和伪造公文包装成“合理行为”。 现在,二十六套房子已经有人入住,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张先生虽然报警控告诈骗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也准备起诉行政机构玩忽职守,但想追回房产,难度极大,成本高昂,让人几乎绝望。 这件事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别太迷信网签,如果守门的人只管形式、不管内容,你的资产其实一直处于风险中,随时可能被别人蚕食。 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能只靠系统,还要关注实际监管和操作情况,否则风险随时可能落到头上。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 :快资讯 )



无花果
如果这样假的都行,那是不是可以把不属于自己的房产也卖了?没有内应,你做不到,他做不到,我肯定更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