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话额头怎么说?前几天跟朋友聊方言,突然聊到“额头”,我说我们老家叫“额脑壳”,朋友笑得直拍腿,说他们那儿叫“脑门儿”,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同一个额头,在全国不同地方,居然能叫出五花八门的花样,每一种都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我是湖北中部的,打小就听家里人说“额脑壳”。小时候调皮,跑着玩撞着墙,奶奶总会赶紧跑过来,用手揉着我的额头说:“哎哟,这额脑壳撞得红通通的,疼不疼哟?” 后来到外地读书,跟同学说“额脑壳”,他们愣了半天没反应过来,直到我指着额头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现在偶尔跟家里人视频,还会听见爸妈说“出门记得戴帽子,别让额脑壳晒脱皮了”,一句话就把我拉回小时候的日子。 聊起来才发现,北方的朋友大多叫“脑门儿”。北京的同事说,她妈总爱摸她的“脑门儿”判断是不是发烧,“来,让妈摸摸脑门儿,没热着吧?” 天津的朋友还补充,他们有时会说“脑瓜门儿”,听着更俏皮,比如“你脑瓜门儿上沾了个饭粒,快擦掉!” 这叫法带着北方话的爽朗,听着就特别亲切。 南方的叫法更有特色。四川的闺蜜说她们叫“额颅”,日常聊天常说“额颅磕到门框了,起个包”,发音软软糯糯的,跟四川话的调子特别搭。广东的朋友发来语音,说粤语里叫“额角头”,“今朝早出门太急,额角头撞咗门”,虽然听不太懂发音,但能感觉到方言的韵味。还有福建的网友说,闽南语里叫“头额”,语序跟普通话反过来,“头额晒得好黑”,莫名觉得很特别。 湖南、江西的朋友说他们叫“额角”,“额角上的刘海该剪了”;江浙一带的朋友有的叫“脑门头”,“脑门头汗都流下来了”;山东部分地方直接叫“前额”,跟普通话接近,但语气里多了点乡土气息。原来一个简单的“额头”,在不同方言里藏着这么多门道,有的靠“额”“脑”延伸,有的带着专属的方言词汇,读起来都朗朗上口。 其实方言里的这些叫法,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代人的回忆。就像我听到“额脑壳”就想起奶奶的唠叨,北方朋友听到“脑门儿”就想起妈妈的抚摸,南方朋友听到“额颅”“额角头”就想起家乡的日常。这些带着温度的方言词汇,把我们和家乡紧紧连在一起,不管走多远,一听到熟悉的叫法,心里就暖暖的。 你家乡话里的额头叫什么呢?是跟我一样的“额脑壳”,还是亲切的“脑门儿”,或者是更特别的叫法?不妨说说看,说不定能遇到“老乡”,也让大家见识见识更多有趣的方言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