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病的中医调理思路,请收藏转发!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长皮疹,第一反应是涂药膏、查过敏原,却忽略了脾胃这个关键。孩子的皮肤就像一面镜子,脾胃弱了,水湿、毒素排不出去,自然会在皮肤上显形。 门诊有个12岁的小姑娘,被全身皮疹折磨了3年,手肘、膝弯、脚踝基本没有好地方,一到夜晚就变本加厉,抓破后还会出现出血点,看着就令人揪心。除了皮肤问题,她还总觉得疲劳乏力,嘴巴干干的,大便也不通畅。在这三年中间,家长带着她看遍了大大小小的地方,中药、西药、中成药试了个遍,但始终没法彻底解决问题。 针对孩子的情况,初诊时我把 “健脾祛湿” 和 “解毒凉血” 作为核心开方:用白术、茯苓、苍术打底,健脾祛湿,先帮孩子把脾胃功能补回来,从根源减少湿浊产生,再用土茯苓、苦参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专门对付皮肤里的湿毒,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能凉血散瘀,缓解皮疹流水、出血的情况,把皮肤里瘀滞的气血打通,让皮疹更快结痂愈合,最后加灵芝、红景天补气扶正,瓜蒌、猪苓辅助祛湿,让药效更全面。 11 天后孩子来深圳复诊,家长一进门就笑:“有效果了!” 孩子也小声说,夜里不怎么痒了,不用再抓得睡不着,之前流水的皮疹开始结痂,口干轻了,大便也通畅了。再看舌脉,脉仍偏细,但舌淡苔薄白腻,说明湿毒在减,我在原方加了蝉蜕疏散风热、止痒透疹,就像给皮肤开个小窗,把藏在表皮下的余毒透到体表排掉,再开 10 剂中药继续调理。 又过了14天第三次复诊,这次孩子进门时精神明显不一样,说话都响亮了:“疹子淡了好多,几乎不痒了!” 看她的手肘、膝弯,之前的片状皮疹已经缩小,痂皮也开始脱落,大便通畅,口干全没了。舌脉显示舌淡苔薄白腻,还有一点湿浊藏在经络里,没彻底排干净。我在方里加了辛夷辛温发散,把最后一点湿浊透出来。 从辩证来看,这个孩子脉细(气血不足),舌尖偏红(有热毒),舌苔薄腻(有湿浊),四诊合参,诊断为“脾虚湿蕴,湿毒蕴结”。脾主运化水湿,为气血生化之源,就像孩子的营养运化中枢,一方面把食物转化为气血,滋养周身,一方面把体内水湿运化代谢掉。 12岁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一旦脾胃功能变弱,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水湿排不出去,在体内积聚,时间久了就会化热,发酵成湿毒,顺着经络外溢到皮肤表面,就形成了反复发作的皮疹。痒为痛之渐,湿毒阻滞,则皮肤瘙痒难忍,脾胃运化差,气血不足,就会疲劳口干,湿浊下渗肠道,则大便黏腻不畅。 所以治疗这种皮疹,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而是要补好脾胃、清掉湿毒,让皮肤重新得到气血滋养,就像给生病的土壤施肥、除虫,植物才能慢慢长好。皮肤病并非疑难杂症,关键是要用对方法,只要方法对了,痊愈是早晚的事情!
力挽狂澜:一剂“止汗神方”背后的存亡之道明末医家孙文垣曾接诊一危重妇人。患者自十
【3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