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11月19日,中国正式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栗頿聊 2025-11-20 00:16:38

中国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11月19日,中国正式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则消息让此前仅持续12天的“贸易回暖”幻想彻底破灭。   就在半个月前的11月7日,首批6吨北海道扇贝和600公斤盐渍海参重返中国市场,被日媒解读为对华出口的“解冻信号”,毕竟中国曾是日本水产品42%出口份额的核心市场。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充满希望的重启,短短十余天就戛然而止,背后藏着的是日方在安全承诺与核心利益上的双重失责。   作为长期观察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的国际评论家,这次暂停进口绝非突发的贸易摩擦,而是多重矛盾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它既暴露了日方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敷衍,也折射出其在外交上“既要又要”的短视,更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跨越底线的试探,最终都只会失去市场的信任。   事情的导火索,离不开日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前后矛盾。   新上台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边盼着中国订单挽救跌了99.3%的水产品出口颓势,一边却在台湾问题上屡屡越界,公然将“台湾有事”与“集体自卫权”挂钩。   这种一边想赚中国消费者的钱,一边又在核心利益上挑衅的做法,无疑触碰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就像做生意总得讲基本的尊重,你连合作方的核心立场都不放在眼里,又怎么指望对方敞开心扉接纳你的产品?   而从最基本的贸易规矩来看,日方也没守住底线。中国当初同意部分重启进口,前提是日方提供全套技术材料,建立可靠的监管链条,用实际行动证明水产品是安全的。   可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通报中明确指出,日方至今未能兑现承诺,该提供的技术数据迟迟不到位。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检测机制的漏洞——日方仍在实行企业“自愿送检”,这种抽查模式在核污染水排海的背景下,简直是对食品安全的漠视。   中方要求的是“逐批检测”的严苛标准,毕竟入口的东西容不得半点侥幸,你自己都不敢保证100%安全,又凭什么让消费者放心买单?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早已崩塌的“民心信任”。哪怕没有官方的暂停通报,消费者心里也早就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已经持续800多天,超过100万吨污染水流入大海,而且这个过程还要持续30年。   曾经检测出铯-137超标2540倍的恐怖数据,让大家对日本海产品的安全隐患刻骨铭心。铯-137在人体内代谢极慢,这种潜在的健康风险,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以前大家爱吃日本海鲜的鲜甜,可现在一听到产地来自日本,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有核污染”。这种信任的崩塌,从2023年起就体现在了出口数据上,哪怕官方有过放宽的迹象,市场反馈依然是毁灭性的。   而日方所谓的“拆除储水罐”作秀,一边拆罐子博眼球,一边排海不停歇,更是耗尽了仅存的信任。   今年拟定的向37个地区放宽进口的计划,在巨大的信任黑洞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这短短12天的“窗口期”,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试错。它告诉我们,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与安全保障,少了这两样,再美好的合作预期也只是空中楼阁。   日本水产业如今面临的困境,与其说是外部限制,不如说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既不解决核污染水排海这个根本问题,又在外交上肆意挑衅,失去市场也就成了必然。   对于中国来说,暂停进口是维护食品安全与国家利益的必要举措。食品安全无小事,民众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更是没有任何模糊空间。   这次通报也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贸易合作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守得住底线、对得起信任。

0 阅读:27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