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泰国突然宣布了! 11月18日,据泰媒Thairath

飞天史说 2025-11-19 16:13:54

快讯!快讯! 泰国突然宣布了! 11 月 18 日,据泰媒 Thairath 报道,泰国总理兼内政部长阿努廷 · 参威拉恭在总理府主持召开今年首次国家稻米政策与管理委员会会议。 他在会上向各部门通报最新进展:泰国已成功向中国额外出售 50 万吨大米。这一“历史性订单”被视为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的重要成果。 这消息一出,泰国大米市场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背后却不只是中泰两国签个大订单的事儿,更像是一盘暗流涌动的棋局。 一次看似平淡的农产品买卖,实则牵动着全球粮食链条、各国经济命脉,甚至还关乎各自的战略底牌。 泰国今年日子不好过。上半年大米出口量直接缩水了27.3%,出口额锐减36.5%,摆在台面上的压力肉眼可见。 越南这边动作快,把不少市场收入囊中;印度这两年出口政策一会儿收紧一会儿放开,搞得市场更乱。 早年间最买账的老客户像印尼,需求虽保持稳定,但菲律宾等市场竞争加剧,泰国稻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茉莉香米这块金字招牌,前阵子也受市场波动影响价格承压。正当农民和出口商愁眉苦脸时,这50万吨的中国订单就像天降甘霖,直接让市场信心指数在一周内回升了12个百分点,茉莉香米价格也得到有效提振。 泰国农业部及大米出口商协会的数据都摆在那,说白了,这一单有效消化了约13%的季度出口缺口,救了不少人的饭碗,泰国这根“救命稻草”握得结结实实。 可这事并不是单纯的“谁有粮谁说了算”。中国这边其实自家粮仓很稳,光是储备就能顶3年多,日常饭桌根本不发愁。 但中国买大米,也是有着长远的思考。全球粮食供应链这些年风吹草动不断,印度出口一收紧,越南大米一涨价,全球粮价就跟过山车一样,哪怕中国自家储备充足,也不能只盯着家门口那点地。 泰国香米一直是高端供给的首选,2024年我国大米进口结构中,泰国米占比31.3%,与缅甸、越南等国形成互补供应体系,2025年预计还要再涨。 对中国来说,多备点货、锁死优质渠道就是“以防万一”,更何况通过RCEP这些协定,进口关税一减,终端售价降个百分之八,老百姓能吃上好米,供应链还稳定了,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更别说,提前签下泰国大单,等到哪天国际粮价又疯起来,中国根本不用跟着一窝蜂去抢粮,谁还记得2022年那场全球小麦抢购大战?中国这波操作,属于“未雨绸缪”的典范。 订单背后,还有更深的合作在铺路。泰国大米可经公路运输至老挝万象南站后,通过中老铁路冷链运输,约3-4天即可进入中国重庆,相比传统海运时效快4倍,综合运输成本显著降低。 泰国最近也放低门槛,推出“稻谷延迟出售贷款计划”,农民可将稻谷存放1至5个月,拥有自有仓库者可获每吨1500泰铢补贴。 同时在全国超过40个府设立稻谷交易市集,让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直接收购,大幅降低出口成本,刺激对中国的出口一波接一波。 光靠卖原粮不是长久之计,中泰合作也早盯上了产业链升级。比如说,联合研发的新型耐涝水稻,已经在湄公河流域大面积推广。 中泰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也搭起来了,从种子、田间到餐桌,整个链条都能打通。这样的合作,不只是你买我卖,而是像搭积木一样,把物流、科技、政策全都串在一起,越走越稳。 中国这次确认的大米订单,表面上看是贸易,实际上是中泰各取所需。中国手里多了一张粮食安全的底牌,泰国则有效消化了过剩产能、稳定了市场。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模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品买卖,而是把物流通道、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全都揉在一起,为发展中国家应对供应链风险提供了一个新范本。 细细品味,这场大米交易更像是一场大国间的默契联手,一边稳住亚洲粮食市场,一边为亚太区域的稳定添了把火。中泰的这盘棋,或许正悄悄牵动着全球粮食格局的走向。

0 阅读:1080

猜你喜欢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