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破脸?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11月13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新法,直接赋权内政部封杀中企参与关键基础设施,6G只是其中一环,能源、交通、医疗等关键领域都被纳入,只要内政部认定存在所谓“网络安全风险”,就能直接禁止中企参与,目前这一法案还在等联邦参议院的表决,按照日程预计下周五就能有结果。 而且,同一天柏林的商业会议上,默茨就迫不及待放出狠话,宣称绝不允许中方组件进入德国6G网络,甚至强调要联合法国摆脱对中美科技公司的依赖,这番表态距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仅差四天,一边忙着派副总理来华谈合作要原材料,一边把关键技术合作的门焊死,这种操作着实透着股拧巴劲儿。 但这套组合拳其实早有铺垫,新法案本质是德国版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伞法”,专门落实欧盟的NIS2指令,把原本只在电信领域的限制扩大到了所有关键行业。 德国内政部其实早有类似权力,2021年修订的《信息技术安全法》就剑指华为中兴,但直到2024年都没真敢动用禁令,这次干脆把“认定风险”的权力彻底放开,等于给封杀行为开了张空白支票。 可问题在于,所谓的“网络安全风险”从来都是笔糊涂账,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2024年的审计报告里,翻遍三大运营商的网络也没找到华为设备的“后门”或可控漏洞,连英国军情五处前网络安全主管都直言,风险源于供应链管理而非特定厂商,说白了这借口比纸糊的还脆。 默茨这次敢把话说死,大概是觉得德国6G已经攒够了底气,可扒开数据一看全是窟窿,德国全年6G研发预算才3840万欧元,就算拉上法国凑数也不到1亿欧元,而华为单季度的研发投入就超过5亿欧元。 为了填研发的坑,政府只能从交通、能源基金里“拆东墙补西墙”,直接导致23%的高速公路翻新计划延期,老化的能源管网改造也停了摆,这才有了德国工业联合会的公开抗议,更要命的是硬实力跟不上,2025年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欧洲半导体产能全球占比不足8%,德国最大芯片厂商英飞凌的高端通信芯片,连欧洲12%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核心制程还得求着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代工厂。 专利布局上的差距更没法藏,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明明白白写着,中国6G专利占比超40%,美国才25%,德国连5%都不到,尤其是太赫兹通信这种关键领域,欧洲的专利增速只有3%,连中美的零头都不及。 德国电信牵头的“6G NEXT”项目折腾三年,也就拿出23篇论文和1项欧洲专利,演示个无人机防撞系统都算重大突破,这水平要摆脱中美依赖,未免有点像刚学会骑自行车就想挑战F1。 说到底,这事儿与其说是安全考量,不如说是政治站队的代价,欧盟正忙着敲定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工具箱,明年还要修订《网络安全法》,德国这波操作明显是想抢个“排头兵”的位置。 可代价总得有人买单,美国封杀华为后5G建设落后的教训就在眼前,德国要是真把占全球40%专利的中方组件拒之门外,最后大概率是6G进度拖慢、建设成本飙升,老百姓拿着新手机却连不上高速网络。 只能说,默茨的狠话或许能讨好盟友,但解决不了德国的技术短板和资金缺口,毕竟产业合作从来不是过家家,靠放狠话造不出芯片,靠画红线搞不成研发,等到联邦参议院表决通过法案,德国大概才会发现,自己亲手关上的不仅是中企的大门,还有6G时代的入场券,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操作,到头来恐怕只能沦为国际科技圈的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