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全球局势越来越紧张、各种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中国却接连迎来六个重磅利好。 联合国明确表态力挺一个中国原则,俄罗斯直接送来免签大礼,美国和欧洲一改之前的态度,开始重新认识中国模式,中俄关系更是稳中有进,中国在产业链与多边合作中的不可替代性持续凸显。 这不是偶然发生的 “好运气”,而是多年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路线的累积结果。越是在国际局势复杂动荡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国家的战略定力和大国担当,中国这次就是稳稳站住了脚。 此前,日本部分政客曾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牵扯到中国核心利益。其言论一出,不只中国社会反弹强烈,也在日本国内引发广泛争议,多位前高官公开批评其言行不当。 这种挑衅性言论,不但没有赢得支持,反而让日本陷入外交被动,也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质疑。 就在这场风波持续发酵的关键节点,联合国站出来给出了明确态度。发言人重申了联合国对台湾地区的基本立场,强调这一立场是基于联大 2758 号决议,早已在政治和法律层面解决了代表权问题。 换句话说,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不是谁主张就可以改的,而是国际社会早有共识的基本准则。 联合国的这番明确表态,不仅是对中国立场的坚决支持,也等于给那些还想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的势力上了一课。 如果说联合国的表态是一次法理与舆论上的强力支持,那俄罗斯这边送来的 “免签大礼” 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持。 11 月 18 日,普京亲自宣布,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政策,并称俄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状态。 这是对中国此前免签政策的对等回应,中国自 2025 年 9 月 15 日起已对俄公民试行 30 天免签,更是双方信任和合作的一次深度体现。 免签政策意味着双方在政治互信、人员往来、经贸合作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俄两国在能源、交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正在不断推进。比如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跨境铁路计划,背后反映的是双方正在用实际行动构建更加多元的全球能源和物流体系。 中俄关系的稳定性和互补性,成为当下国际格局中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 与此同时,美国那边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的转变。 虽然特朗普政府仍然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保持强硬,但其前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却公开表示,中国在面对贸易压力时展现出的坚定和有效反击,让美方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政策的可行性。 沙利文指出,特朗普政府已承认曾被视为 “国家安全议题” 的芯片管制等措施可纳入谈判范畴,这一变化说明美国战略界开始从情绪化走向务实。 不仅是美国,欧洲一些国家也在调整对中国的看法。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国家,原本曾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释放过 “脱钩” 信号,但现实告诉他们,这种做法对自身影响更大。 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明确提出 “我们必须与中国对话,而不是只谈论中国”,欧洲不少政界和商界人士都开始重新定位对华关系,认为要解决当前的经济、能源和产业链问题,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英国的媒体甚至用 “中国制造业以精准创新实现突破” 来形容中国制造的崛起。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国的进步速度超出预期,西方国家不得不正视这种变化。 而且,无论欧洲政坛怎么换届,德国和法国等国家都没有停止与中国的沟通与合作,这种稳定的关系,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从 “选择性合作” 变成了 “不可替代”。 面对全球变局,中国没有选择对抗,而是用行动赢得尊重;没有依赖他人,而是在内部稳扎稳打;没有搞阵营分裂,而是始终推动多边合作。 这种力量,是来自制度的韧性,也是来自人民的信任,更来自战略的清晰。 参考信息: 中俄免签新政首日 昆明机场迎来首批免签入境俄罗斯旅客 2025-09-16 17:42·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