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美国妹子说,她周围的同事朋友里面,反华最起劲的人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移民去美国的中国大陆人。她不清楚为什么。 那个年代能够去美国的基本上都是精英,是恢复高考后最早考上大学的人,这些人几乎全都在中国完成了大学教育(去美国读大学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的),然后申请到美国的奖学金(scholarship)外加助教(TA)或研究室助理(RA),才完成学业并留在美国。那个年代,能够留在美国工作生活,收入一下子就提升一百倍,他们对美国心存感激。 说真的,这事儿看着矛盾,其实骨子里全是现实利益和身份焦虑在作祟!你们想想,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工资一个月几十块,穿的确良衬衫都算体面,而美国当时人均GDP是中国的几十倍,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汽车洋房随处可见。这些人在国内是顶尖学霸,考上的都是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名校,本来就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到了美国却发现,自己得从最底层的TA、RA做起——教美国本科生写作业,给教授的实验打杂,甚至要熬夜批改试卷赚学费,这种心理落差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更关键的是,他们想融入美国社会,就得主动“切割”自己的中国身份!那个年代美国对中国的认知还很片面,不少人带着偏见,这些移民为了不被排挤,为了拿到绿卡、获得晋升机会,就故意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以此向美国主流社会表忠心!我认识一个老教授,就是80年代靠RA留在美国的,他在课堂上居然跟学生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学术自由”,可私下里跟老乡喝酒时才承认,当年他申请的科研项目,核心思路还是在国内大学时导师教的!你们说这离谱不离谱?为了混口饭吃,连自己的根都能踩,这哪是感激,分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他们的反华,还藏着一种“怕被比下去”的恐慌!这些人当年靠“出国留洋”成了亲戚朋友眼里的“成功人士”,可随着中国发展越来越快,国内的同学、朋友有的创业发家,有的在学术领域做出成就,甚至比他们在美国混得还好,这种心理失衡让他们坐不住了!于是就变本加厉地抹黑中国,说“中国的发展是虚假的”“中国人没有人权”,本质上是想通过否定中国来证明自己当年的选择是对的,掩盖自己内心的后悔和不甘!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见不得老家好”的人?是不是越没底气,越喜欢说狠话? 还有个被忽略的点:他们长期活在“信息茧房”里,早就跟中国脱节了!八九十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媒体,他们去了美国后,只能靠美国媒体了解中国,而这些媒体当年对中国的报道大多带着偏见和抹黑,比如放大个别问题,却对中国的进步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他们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以为中国还是当年那个穷国,一旦听说中国现在发展得好,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拒绝相信,甚至觉得是“宣传”!有个网友分享,他舅舅80年代移民美国,至今还以为国内人吃不起肉,给他发微信拍超市的视频,他居然说“这是摆拍的”,简直离谱到极点! 这里给大家科普三个关键知识点:一是“身份认同危机”,这些移民在两种文化之间摇摆,既想融入美国,又无法完全摆脱中国背景,于是通过反华来寻求身份认同;二是“信息茧房效应”,长期接触单一来源的信息,会形成刻板印象,难以接受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事实;三是“精英移民的适应性策略”,在异国他乡,部分精英为了获得资源和认可,会采取“否定母国”的极端方式,这在移民史上并不少见。 这些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本质上是时代的受益者,也是时代的局限者。他们靠着中国的教育打下基础,靠着美国的发展机遇改善生活,却因为个人利益和认知偏差,成了反华最起劲的人。他们忘了,正是中国的发展让他们在海外更有底气,正是祖国的强大让华人在世界上更受尊重。 现在的新移民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带着自信出国,既认可美国的优势,也不否定中国的进步,不会为了融入而刻意抹黑自己的祖国。时代变了,那些抱着陈旧观念、靠反华刷存在感的老移民,迟早会被时代抛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