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日本共同社突然公布了最新民调结果。按多家日媒的说法,高市早苗的个人支持度不降反升,被报道约在七成附近。同时,关于台海局势的提问里,赞同在紧张升级时与同盟动用武力的受访者接近一半。这些数字一出,话题立刻升温。和这边的舆情同频的,是国内权威节目近期释放的强硬信号。节目提到,要做好实质反制的准备;外界解读为,接下来不排除在制裁、交流层面收紧。这种“你来我往”的节奏,正在被两边媒体持续放大。先看经济面上的直接感受。过去一年,中日之间的航班、团队游逐步恢复,不少日本商家寄望中国客源。日本媒体也采访过从业者,他们担心若关系再冷,订单会变少。可现实是,这些担忧并没有压住部分选民的硬气表态,反而让“不能被外部指指点点”的声音更集中。再看问卷里的细分。当题目是“台海事态升级时是否支持与同盟动用武力”,赞同率被报道接近五成。但在另一组问题里,涉及是否亲自参战或家属参战,反对比例立刻上升到六成以上;一旦和增税挂钩,支持度明显下滑。可以看出,低成本表态与高成本选择之间,差距很大。这种反差并非孤例。日媒与一些政客把外部批评转译成“被针对”的叙事,容易激发短期情绪。类似氛围在欧美多次公投或选举节点也出现过,情绪上扬时,理性测算会靠后。预算问题同样关键。日本在2022年底提出用五年把防务开支拉高,配套资金来源涉及增税、发债和调账。财政本就吃紧,任何新增负担都会传导到个人钱包。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把问题落到“谁来出钱、出多少”,支持曲线就会往下走。回到地区安全的硬约束。解放军围绕台海的演训频率在持续,相关通报和画面都能看到。日本南西方向离台湾不远,一旦升温,驻地、航线、物流都会被牵动。这不是口头表态能消化的变量。再把镜头拉到产业层面。若中方反制措施真正落地,涉及人员往来、关键零部件、教育交流等,企业的成本、交期和市场预期都会调整。到那时,民众对“代价”的体感会迅速增强,民调也可能出现回摆。需要强调的是,台海不是可以反复操作的选举议题。把高风险议题当成动员工具,会推高误判,增加不必要的摩擦。对于中方而言,信号已经给足,定力同样要足。该说清的话说清,该准备的预案备齐,用事实让对方感受到边界与后果。一句话收尾:台海是红线,不是作秀的舞台;谁把风险当筹码,最终就得自己结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