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欧洲最后悔的就是德国了吧!不是因为中国,也不是因为美国。而是因为匈牙利。 德国是个资源没多少的国家。默克尔当总理的时候,要撑起“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能源和产业链这两条腿缺一不可。 默克尔当年心里门儿清,德国工厂的流水线要转,化工、汽车这些支柱产业要活,就得有稳定又便宜的能源。她咬牙和俄罗斯敲定北溪管道项目,就是为了把俄罗斯的天然气稳稳接到德国本土。那时候欧盟内部虽有杂音,但没人敢真站出来拆台,德国在欧盟的话语权也跟着水涨船高。 俄乌冲突一爆发,一切都变了。德国新政府想带头表忠心,拉着欧盟搞对俄能源禁运,要和俄罗斯彻底切割。他们算着账,觉得只要欧盟抱团,就能把俄罗斯耗住,自己也能趁机转型绿电。可没成想,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的就是匈牙利。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根本不接德国的茬,他直接放话匈牙利80%的天然气、90%的原油都来自俄罗斯,没了俄气,匈牙利的能源安全就是空谈。这话听着是自保,却直接戳了德国的肺管子。欧盟制裁要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匈牙利这张否决票,直接让德国牵头的对俄能源制裁方案一次次难产。 德国没法硬来。匈牙利的能源依赖不是说说而已,他们最大的石油加工厂,打建成就只为加工俄罗斯原油,要改成用其他原油,得砸几亿欧元再等好几年。更关键的是,匈牙利手里的否决权,在欧盟规则下就是硬通货。德国想推进任何涉俄政策,都绕不开这个“拦路虎”。 最让德国闹心的是自己的能源成本跟着一路飞涨,2024年冬天德国现货电价最高飙到每兆瓦时近1000欧元,合人民币一度电7块6,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几倍。风力发电又掉了链子,出力占比从往常的五成多跌到不足六成,德国只能转头烧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占发电比例一下从13.8%冲到33%。 德国工业界的日子瞬间绷紧,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不得不把部分生产线搬到中国、美国,就因为欧洲的能源成本是美国的两三倍。汽车厂的零件成本也跟着涨,德国制造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弱。这些损失,德国都算在了匈牙利头上——要是没有匈牙利搅局,欧盟早统一对俄立场,能源价格也不至于乱成这样。 可匈牙利的麻烦还不止于此。欧盟要给乌克兰发180亿欧元补贴,匈牙利直接否决。欧盟搞2万亿欧元的长期预算,匈牙利又跳出来反对,就因为预算里有给乌克兰的援助。德国作为援乌的主要推手,每次都得放下身段和欧尔班谈条件。 2022年底那次博弈最典型,欧盟冻结了匈牙利的恢复基金,本想逼它就范。结果谈来谈去,欧盟反而先让步,把扣留的资金比例从65%降到55%,批准支付58亿欧元。匈牙利才松口,同意了援乌补贴和15%的全球最低企业税。要知道,匈牙利之前的企业税只有9%,这个让步已经算大的,但德国心里清楚,这根本是自己花钱买平安。 德国试着给匈牙利施压,说它法治不达标,可没什么用。欧尔班吃透了欧盟的软肋——要维持团结形象,就不能真把匈牙利踢出去。每次欧盟开会,匈牙利都敢直接和德国叫板,把德国的战略计划搅得七零八落。 现在德国的处境特别尴尬。想彻底和俄罗斯能源脱钩,匈牙利不配合,制裁方案落不了地。想推进援乌和欧盟预算,又得看匈牙利脸色,一次次妥协让步。自家的能源成本降不下来,工业企业接连外迁,“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都快被磨亮。 德国偶尔也会怀念默克尔时代。那时候虽然也有分歧,但没人敢像匈牙利这样处处拆台。现在德国算是彻底摸清了,最让人头疼的从来不是远方的对手,而是身边扯后腿的“自己人”。这后悔的滋味,比能源涨价还让人难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