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来回应了!在我们明确宣布G20峰会期间没有与高市早苗的会晤安排之后,日本出

洛风阐社会 2025-11-19 11:09:05

日本出来回应了!在我们明确宣布G20峰会期间没有与高市早苗的会晤安排之后,日本出来回应了!11月18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表示:尚未做出任何决定。 并称,日本对日中两国进行各种对话持开放态度。 他还透露,将于18日在北京举行的日中局长级磋商是双方定期举行的磋商。 上次是在日本举行,所以这次将在北京举行。   日本这会儿急着递话,核心原因就俩字:利益。 尤其是经济这块,中国市场早就是他们的“钱袋子”,现在这袋子漏了,能不急吗?2024年日系车企在华的日子过得有多紧巴,丰田全年在华卖了177.6万辆,看着还行,但同比跌了6.9%。 本田更惨,直接跌到85.2万辆,同比下滑30.9%,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低;日产也好不到哪去,69.7万辆的销量较去年少了12.2%,是2008年以来的最差成绩。 反观咱们的自主品牌,2024年市场份额冲到了61%,比亚迪单家就卖了381.7万辆,比丰田、本田、日产三家加起来还多,这种此消彼长的架势,日本车企能坐得住才怪。 为了救场,日系车企又是降价又是关厂,折腾得够呛却没啥用。 这些车企背后连着的是日本的经济命脉,汽车产业占日本制造业产值的五分之一还多,中国市场的失守直接戳中了他们的痛处。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车企自己降价没用,得有高层层面的沟通来稳定合作预期,比如推动新能源技术合作、协调产业链配套,这些都不是经销商层面能搞定的事,这也是日本急着要高层会晤的核心原因之一。 除了汽车,电子、化工这些支柱产业也离不开中国市场。 日本的半导体零部件、精密仪器,很大一部分销路都在中国;咱们的稀土、工业原材料,又是他们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原料。 之前因为贸易摩擦,日本某电子企业的芯片封装材料断了中国订单,三个月就丢了20%的全球份额,股价直接跌了15%。 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让日本比谁都清楚,和中国闹僵了没好果子吃。 可他们又拉不下脸直接说“我们想谈”,只能用“开放对话”这种模糊的说法来试探,既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又不至于显得太主动。 高市早苗这个变量,更是让日本的处境变得尴尬。 这位日本首相之前的涉华错误言论,被咱们明确指出“极其恶劣、激起公愤”,中方在磋商中严肃敦促他们认错纠偏。 这种情况下,日本要是主动求着和高市早苗相关的高层会晤,不仅会被国内保守派骂“对华妥协”,还得面对中方的强硬态度;可要是真不对话,经济上的窟窿又补不上。 所以木原稔才会在记者会上绕开高市早苗的敏感点,只提“各种对话”,还把局长级磋商搬出来当挡箭牌。 说什么“上次在日本,这次在北京,是定期磋商”,这话确实没说错,中日局长级磋商确实是常规机制,但特意在咱们宣布无高层会晤安排后强调这件事,就是在传递信号:“你看,我们没停过和中国沟通,高层会晤只是时间问题”,既给国内交代了,又没把和中国的沟通渠道堵死,这算盘打得,全东亚都能听见响声。 在他们的外交逻辑里,“对华强硬”一直是拉拢保守派选票的筹码,尤其是在自民党内部,高市早苗代表的右翼势力本就对“对华缓和”颇有微词。 要是这会儿表现得太急切,很容易被对手攻击“损害国家利益”。 但经济压力又容不得他们硬扛,这种两难之下,“尚未做出任何决定”就成了最妙的话术——既没说要会晤,也没说不要,既给了中方台阶,也给自己留了转圜的空间。 还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特意提了“18日在北京举行局长级磋商”,要知道这场磋商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解决中日经贸摩擦。 中方在磋商中已经明确就高市早苗的言论向日方施压,要求他们“认错纠偏”,而日本方面并没有反驳,反而强调“对话开放”,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软化。 说白了,他们就是想通过局长级磋商这个“低层级对话”,为高层会晤铺路,先把分歧摆到台面上,再一步步推进合作。 这种“以小带大”的思路,既避免了直接求对话的尴尬,又能切实推进问题解决,不得不说,日本在外交上确实会“绕圈子”。 总的来看,木原稔的回应就是一场精准的“利益表达”与“姿态维护”。 盼着高层会晤是真的,毕竟经济利益摆在那,丢不起中国市场;不想示弱也是真的,政治脸面和国内压力容不得他们低头。 所以才会用“尚未决定”的模糊话术留余地,用“定期磋商”的说法找台阶,把“求对话”包装成“开放合作”,把“被动回应”解读成“主动规划”。 这种既想喝汤又不想洗碗的心态,把日本当前的外交困境暴露无遗。 毕竟在实力说话的时代,光靠话术撑场面是不够的,要是真有诚意,不如先落实到行动上,纠正错误言论、拿出合作诚意,比在记者会上打太极管用多了。 至于这场“对话拉扯战”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就看日本能不能想明白,到底是“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了。

0 阅读:0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