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琉球原住民晴子发视频说:请中国人不要嫌弃我是琉球人,我不是日本人,我所在的地方不叫冲绳而是琉球,且不属于日本!目前我正在努力学习中文 琉球原住民晴子一条视频最近刷爆网络,镜头里她攥着拳头,语气带着倔强:“请中国人不要嫌弃我是琉球人,我不是日本人,我所在的地方不叫冲绳而是琉球,且不属于日本!”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晴子反复强调的“琉球不是日本”,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刻在琉球历史里的事实。 明清时期,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每一代琉球国王都要经过中国朝廷册封才能正式继位,官方文书用汉字书写,礼仪、服饰、建筑都带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印记。 那时候的琉球,有自己的国号、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外交,连货币上都印着汉字,和日本没有半点儿从属关系。 直到1879年,日本用武力强行吞并琉球,废除琉球王国,把这片土地改名叫“冲绳县”。这不是什么“领土合并”,而是赤裸裸的侵略——当时琉球国王多次派人向中国求援,甚至亲自前往日本抗议,可终究抵不过日本的强权。 从那以后,琉球人开始被迫接受日本的语言和文化,但心底里对“琉球”的认同,从来没断过。 二战结束后,事情本有机会回到正轨。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必须归还所有通过侵略占领的土地,琉球显然不在日本应有的领土范围内。 那时候琉球由美国托管,很多琉球人以为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国家,可1972年,美国没经过琉球人的同意,就把琉球的行政权交给了日本。注意,是“行政权”,不是“主权”,直到现在,琉球的主权归属都没有真正定论,日本不过是暂时管理而已。 晴子攥着拳头的样子,藏着的是对身份被混淆的不甘。这些年,日本一直在刻意淡化“琉球”的存在,在课本里把琉球描述成“日本固有领土”,强迫年轻人用日语交流,甚至不允许公开谈论琉球的历史。 可越是这样,越多人像晴子一样站出来——他们会在传统节日里穿琉球传统服饰,唱琉球古歌,家里摆着祖辈传下来的汉字文书,就是想守住那点快被磨灭的根。 有人问晴子,为什么要费力学中文? 她在后续的视频里说过,不是为了讨好谁,是因为爷爷告诉她,以前琉球人跟中国做生意、送信,都用中文,很多老物件上的字只有懂中文才能看懂。她想搞清楚自己的祖辈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想知道那些汉字背后藏着的琉球故事。 现在她每天抽两小时背汉字、练发音,遇到不懂的词语就查琉球古籍,笔记上记满了标注,比如“册封”是什么意思,“朝贡”背后的故事,那些别人觉得枯燥的历史,对她来说是找回身份的钥匙。 可能有人会觉得,都过去这么多年了,纠结“琉球”还是“冲绳”有意义吗? 对晴子和其他琉球原住民来说,太有意义了。这不是名字的争执,是要不要承认历史真相的问题——承认琉球曾是独立的国家,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占有是侵略的结果,承认琉球人有选择自己身份的权利。 这些年,不少琉球人发起“琉球独立运动”,不是要跟谁对抗,只是想让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不是日本人,我们是琉球人。 日本一直试图把琉球“同化”,可文化和身份哪那么容易被抹去?晴子视频底下,有其他琉球人留言说“我爷爷到死都叫这里琉球”,还有人晒出家里传下来的中国瓷器,说“这是当年琉球国王送给我太爷爷的”。这些细碎的片段,都是琉球历史的证明,也是琉球人没忘本的证据。 晴子的视频能火,不只是因为她的倔强,更因为她说出了一段容易被忽略的历史。现在很多人提到琉球,第一反应就是“日本冲绳”,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背后是一段被侵略、被篡改的过去。 晴子学习中文,强调自己是琉球人,本质上是在对抗这种“历史遗忘”——她想让更多人知道,琉球有自己的过去,有自己的身份,不该被简单地归到日本名下。 其实,尊重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就是尊重历史最基本的态度。没人有权利把一个民族的身份随意篡改,也没人能抹去一段真实的历史。晴子的发声,不是要制造对立,而是在提醒所有人:每个民族都有权记住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这段记忆不该被强权左右,更不该被时间淹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