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命啊!”10月21日报道,湖北武汉一27岁小伙放弃了月薪8000元的稳定

名城探寻 2025-10-23 11:01:03

“人各有命啊!”10月21日报道,湖北武汉一27岁小伙放弃了月薪8000元的稳定工作,直接跑到夜市上摆摊卖麻糍,结果从最开始的不赚钱,到后来一天就能收入上千元!网友:这不比老老实实上班更赚钱吗? 小伙叫李阳,之前在一家电商公司做运营,朝九晚六之外,加班是常事。 每个月8000块的工资,扣完社保房租,能攒下的没多少,更让他难受的是工作里的“重复感”——每天对着后台数据调推广方案,盯着转化率做报表,干了三年,没觉得自己多了啥本事,只觉得精力被一点点耗光。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辞职的,是去年外婆生病住院。老人家一辈子在老家做麻糍,手搓的糯米团裹上黄豆粉,是李阳从小最爱的味道。 病床前,外婆拉着他的手说“要是喜欢,就做点自己愿意干的事”,这话像根刺扎在他心里。出院后,他盯着镜子里没精神的自己,想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就递了辞职信。 刚开始摆摊,李阳连摊位都没选对。他先找了个离小区近的路口,以为住户多生意会好,结果来往的大多是接送孩子的老人,要么嫌麻糍太甜,要么觉得不如买馒头实在。 头半个月,每天早上五点起来蒸糯米,手搓到发酸,晚上收摊时盒子里还剩大半,算上食材成本,天天倒贴钱。 爸妈知道后急得直骂他“疯了”,妈妈在电话里哭:“你知不知道现在找个稳定工作多难?你这是把好好的日子往沟里带!”李阳没反驳,只是挂了电话后,对着没卖完的麻糍发呆。 他没甘心,第二天就骑着电动车转遍了武汉的夜市,最后选了大学城附近的一条小吃街——这里年轻人多,对新鲜小吃接受度高,而且晚上十点后还有学生出来逛。 位置换了,麻烦也跟着来。刚开始做的麻糍只有黄豆粉和红糖两种口味,学生们尝过一次就没了新鲜感。 有天晚上,一个女生跟他说“要是能加芋泥就好了”,他记在心里,第二天就去菜市场买芋头,蒸软了捣成泥,试了五六次才调出不稀不稠的口感。后来又根据反馈加了肉松、奥利奥碎,甚至推出了咸口的海苔味,慢慢有了回头客。 最累的时候,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凌晨四点起来泡糯米、蒸糯米,要保证每一粒米都吸足水分,蒸出来才软糯; 早上六点开始搓麻糍,手得一直保持力度,不然揉不出韧劲,搓到中午,指关节都肿了,贴满创可贴;下午再准备各种馅料,芋泥要现蒸,肉松要筛掉碎渣,忙到傍晚,推着小推车去夜市占位置。 有次下大雨,夜市里没几个人,李阳守到半夜,只卖了不到五十块。他坐在小推车里,看着雨打湿的招牌,心里发慌——要是一直这样,之前辞职的勇气就成了笑话。 可转念想到外婆说的“愿意干的事”,又咬着牙坚持。第二天雨停了,他特意做了小份试吃装,免费给路过的人尝,没想到一下子拉了不少新顾客,那天的收入第一次破了五百。 慢慢的,他的麻糍摊有了名气,不少学生专门绕路来买,有人还在社交平台上发了视频,说“这家麻糍能拉丝,馅料给得超足”。 最多的一天,他从晚上七点忙到凌晨一点,收摊时数钱,发现竟然有一千二百多块,比之前上班半个月的工资还多。 爸妈后来从老家来看他,刚好赶上夜市最忙的时候。妈妈看着儿子手脚不停地包麻糍,额头上全是汗,递水的手都软了。晚上收摊后,爸爸摸着小推车上磨亮的把手,没再骂他,只说“累了就歇会儿,别硬扛”。 李阳知道,爸妈终于理解他了——这份工作虽然累,可每一分钱都来得踏实,而且他能感觉到自己在做事,不是像之前那样“混日子”。 网友说“这不比上班赚钱”,可没看到他手背上因为烫到留的疤,没看到他因为揉糯米磨出的茧,更没看到他下雨天没生意时的焦虑。 摆摊不是“躺赚”,和上班一样,要琢磨顾客需求,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要承担更多风险——食材坏了要自己赔,遇到城管要赶紧挪位置,冬天冷得手都握不住铲子。 李阳也没觉得自己多“厉害”,他总说“就是选了条适合自己的路”。之前上班时,他总盼着下班,现在虽然累,可看到顾客吃完说“好吃”,心里就特别踏实。他甚至计划着,等攒够了钱,租个小门面,把外婆接来武汉,一起做麻糍。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命”?不过是有人愿意跳出安稳,去试、去闯、去扛。上班有上班的安稳,摆摊有摆摊的辛苦,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了这份想要去付出。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摆摊,也不是所有人都甘心上班,关键是别在“别人觉得好”里耗着,找到能让自己有奔头的事,才是真的“好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