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资本主义的麦加如何吸引西方顶尖科学家】(国家报)这座特大城市正以天文数字般的薪酬和尖端设备吸引国际研究人员。继在贸易和资本流动方面取得成功之后,它现在希望在科技领域也复制这一成功。摩天大楼高达70层,内部却挤满了狭小的公寓。街道两旁林立着高档商店和熙熙攘攘的市场。世界各大银行的霓虹灯招牌矗立在楼顶。这里是香港,亚洲的特大城市之一,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后期阶段。如果一个外星人降落在这里,它绝对猜不到这里竟然属于中国这样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如今,这座曾经的英国殖民地——仍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并且依然是中国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正朝着一个新的目标迈进:巩固自身作为中国科技之都的地位。“我们正在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73岁的香港工程师唐志强总结道。他同时也是香港诺贝尔奖论坛主席,该论坛于11月初举行,旨在颁发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此次盛会汇聚了12位往届获奖者以及来自20个国家的200名青年研究人员,旨在加强国际科学合作。唐志强认为,这不仅是香港科学界的一次展示,也是中国其他地区的一次展示。《国家报》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场弥漫着未来气息,同时也夹杂着冷战的回响。中国在某些科学研究领域已成为世界领先力量,美国在这一领域正走向前所未有的衰落,而欧洲也逐渐意识到,如果想要继续开展世界一流的研究,就必须与这个势不可挡的亚洲巨头加强合作,即便这意味着要放下自身的政治偏见。这座城市传递的信息是:它可以成为西方科学家进入中国的门户,为他们提供天文数字般的薪水(一位教授每月收入可达14,000美元左右)、在中国大陆难以想象的自由度,以及便捷的免签入境。香港在贸易和资本流动方面一直表现出色,如今,它希望在科技领域复制这一成功。沃尔夫冈·鲍迈斯特教授因其在冷冻电镜断层扫描技术方面的贡献,荣获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使科学家能够逐个原子地观察分子结构,是理解生物学和疾病的下一个前沿领域。这位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荣誉教授多年来一直在上海科技大学工作。上海科技大学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联合创办,而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高科研机构,受中国共产党政治控制。鲍迈斯特非常清楚自己为何选择在中国工作。“和校长聊上十分钟,你就能得到一台价值超过1000万欧元的全新显微镜,”他在一次记者会上断言。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多的电子断层扫描显微镜:全球总共80台,中国就占了40台。这个亚洲大国远远领先于美国和欧洲。这位80岁的德国分子生物学家解释说:“在中国,我也没有退休年龄限制。而且,当局只要求我每年在中国待100天。”这位科学家认为,维持这些合作关系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对美国科学家而言。如果他们接受政府资助,就无法与中国机构合作。“很明显,科学不再是一项无国界的活动,”他警告说。德国天文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对此深有体会。他因发现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荣获邵逸夫奖和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如今他更关注政治而非科研。“很明显,美国正在分崩离析;它的总统正在摧毁一切使美国伟大的东西。” 然而,这种“危急”局面或许也蕴藏着一线希望:“欧洲在与他国合作方面一直比美国更胜一筹,”他解释道。“毫无疑问,未来与中国的合作将会更加密切;问题在于,中国政府是会追求自身的胜利,还是会接受成为更广泛目标的一部分,即便这意味着失去一些国际认可,”他补充道。在最近举行的论坛上,12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是来自马德里的生物物理学家伊娃·诺加莱斯。她人生的一半时间都在美国度过。如今,她开始感受到当前地缘政治局势的影响。和其他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一样,美国当局允许她访问香港,但却不允许她携带电脑。理由是为了防止电脑遭到中国的攻击或监视。“在我的领域——低温电子显微镜——中国遥遥领先。他们拥有杰出的科学家和丰富的资源……他们敢于承担巨大的风险,并且正在开展最雄心勃勃的项目,”她强调说。天文学家西蒙·怀特是实力雄厚的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这位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荣誉主任在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与中国开展学术合作。此后,他见证了中国从欠发达走向全球主导地位的历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生产国。它在科研质量方面也领先只是时间问题,”这位研究人员指出。怀特表示,经过数十年的合作,由于新的战略技术法规,德国移民当局正日益加大中国学生赴德留学的难度。他警告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使欧洲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但如果我们设置障碍,就无法利用这一优势。”中国新一轮的统治地位最引人注目的例证之一,便是那座巨大的五百米口径球面望远镜(FAST),其观测能力是任何西方设施都无法企及的。2023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马修·贝利斯表示,得益于这项投资,中国已经在射电天文学的多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位科学家指出,如今中西方在许多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人员实力已难分伯仲。但他强调了一个主要区别:“在西方,我们通过质疑前辈的观点来取得进步。而在中国,即使年轻学生真的错了,他们仍然会抵制说‘教授,您错了’。”他推测,如今中国在投资和人才方面已与美国并驾齐驱,这种文化差异最终是否会改变,值得我们拭目以待。《国家报》走访了香港政府自2020年以来新建的30个研究中心中的4个,这些中心的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对于一个拥有75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在一些研究中心,人们会感到自己正在见证医学的未来。例如,在一家专门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心,研究人员正在建立一个规模最大的生物样本库,其中包含数千名香港居民的样本。他们的血液会被分析,随后,根据数十种生化标志物,他们会获得一个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评分。其目标是将诊断时间提前约10年,并通过新药延缓疾病的进展。此外,该中心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发几种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反应来治疗这种疾病的分子。“(这样做并非)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因为我们仍然不了解这种疾病的真正病因,”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HKCeND)主任医师莫建英医生解释说。“我们的目标是尽早进行干预,使患者在出现最严重的疾病症状之前就进行治疗。”该中心年度预算超过1000万美元,还制造具有功能性神经元的人脑模型,以测试其研发分子的有效性。中心成员包括伦敦大学学院的约翰·哈迪和斯坦福大学的瑞士科学家托尼·维斯-科雷等西方顶尖专家。维斯-科雷是研究与衰老相关的血液蛋白的权威专家之一。在同一科技园区内,另一个研究中心正在研发新型手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正在捐赠给科研机构的人体遗体上进行测试。其主要目标之一是研发带有第三条机械臂的设备——将摄像头、手术刀和镊子集成到一根导管中——这样机器人就能提起组织,切除受胃肿瘤影响的整个区域。胃肿瘤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日益普遍。该中心还在研发一种装有数百万个纳米机器人的胶囊。这些胶囊将被植入患者体内,并在体外通过磁性装置进行引导。动物实验表明,这种胶囊在溶解动脉血栓方面已展现出疗效。手术完成后,纳米机器人会返回胶囊并被取出。该中心的技术团队成员包括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世界知名的微创手术专家阿拉·达尔齐勋爵。该研究所近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是成功地在猪身上进行了机器人手术测试:手术由上海、香港和伦敦三地的专家同时进行。未来几年,这些机器人有望将尖端医疗技术带到偏远地区。第三个中心专门致力于研发源自传统中药的新药。其主要目标是争取让全球药品监管机构批准首个此类化合物。此举将证明这种传承了2000年但目前缺乏科学依据的传统知识的合理性。香港中文大学的目标是以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曾在美国接受天文学训练的严仁斌正在研发经济型多孔径光谱仪(AMASE),这是一款旨在实现同类望远镜中全球最大观测覆盖范围的新型望远镜。它采用大量低成本镜头,类似于专业相机中的镜头。与此同时,他的同事李华柏正在完善一台仪器,计划将其安装在格陵兰望远镜上,该望远镜将被部署到北极岛屿的最高点。“除了金融和点心,我们在科研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郑淑娴笑着说。她是香港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的负责人。尽管香港目前(以及中国)的经济形势并非最佳,但她指出,香港政府仍在大力投资科学和创新。“我们想对所有人说,无论国籍:只要你够优秀,就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