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调查,30—34岁是“年龄焦虑”的高发年龄段,25—29岁紧随其后,就连20出头的00后和40+的中年人,也在悄悄焦虑。年轻人焦虑没在“该有的年纪”找到稳定工作、组建家庭;职场人怕过了35岁被“优化”,担心自己的经验拼不过年轻人的精力;中年人则遗憾事业没达到预期,觉得“老无所成”。社交平台上,“2025年年龄对照表”“奔三前要完成的10件事”这类内容总能轻易引发共鸣,评论区满是“我拖同龄人后腿了”“明年的年龄不敢想,太沉重”的感慨。其实说白了,大家焦虑的不是年龄数字本身,而是怕自己没跟上社会默认的“人生进度条”,怕辜负了曾经的期待。说实话,看到这些感慨,我第一反应是“太懂了”!谁没对着日历上的年龄发呆过?小时候盼着长大,觉得18岁是大人,25岁是巅峰,可真到了这些年纪,却发现自己还是会迷茫、会犯错,甚至会偷偷羡慕曾经的自己。但转念一想,“明年的年龄有点严肃”这句话,背后藏的其实不是年龄的错,而是我们被“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的社会规训绑住了。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25岁要毕业入职,30岁前要结婚生子,40岁要事业有成,60岁要退休养老。好像人生就是一场必须按时打卡的考试,晚一步就输了。可现实是,有人25岁创业失败,30岁才找到热爱的事业;有人35岁才遇到真爱,40岁才决定丁克;还有人40岁辞职重启,照样活得精彩。就像Bernard Baruch说的:“我们变老既不会变好也不会变坏,而是更像自己。” 20岁的你,有横冲直撞的勇气,摔倒了能立马爬起来;30岁的你,多了几分沉稳,做决定前会深思熟虑,这不是“老了”,是成长给你的底气;40岁的你,见过世事浮沉,更懂珍惜当下,这种通透是年轻人学不来的沉淀。
真的,以后谁再跟我提什么王室、王后,我脑子里就一个画面:苏提达。一个快50岁
【33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