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质虚寒的人,光补阳好不了!
浩瀚聊健康
2025-11-19 04:38:09
[太阳R][太阳R]身边总有人说“现代人大多阳气不足”,于是跟风喝姜茶、晒背、吃附子理中丸,可补来补去总反复:温阳没几天就口干上火,赶紧换滋阴的,滋阴没多久又怕冷乏力,回头再温阳……兜兜转转,阳气没补上,气血倒越来越差。其实问题出在没抓对“根”——阳气不足的背后,往往藏着“气虚”。
[星R][星R]古中医早说过“气虚日久则阳虚”。气就像身体里的“小火苗”,能温煦脏腑、推动气血运行;要是气先虚了,小火苗烧不旺,时间久了,阳气自然跟着不足。就像灶膛里没柴,光添点火星子(温阳),火撑不了多久还容易烧过劲儿;只有先把柴(气)备足,火星子才能慢慢把火养起来,稳稳当当烧得旺。
[晚安R][晚安R]可太多人补阳时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觉得手脚冷就猛喝鹿茸酒,怕肚子寒就顿顿吃肉桂炖肉。这些温阳的东西像“猛火”,气不足的时候,身体兜不住这股劲儿,火没暖到脏腑,先把阴液烤干了——口干舌燥、便秘、晚上睡不着,都是伤了阴的信号。
[满月R][满月R]这时候又慌了,赶紧改喝银耳汤、吃知柏地黄丸滋阴。可滋阴的东西偏凉,本就气虚阳虚的人吃了,脾胃运化更慢,气更虚,阳气也跟着被“冻”得更弱。没多久又回到怕冷、拉肚子的老样子,只能再回头温阳……就这么在“温阳伤阴—滋阴伤阳”里打转转,气血怎么可能好?
[樱花R][樱花R]真正该做的,是“温阳兼补气”,且以补气为主、温阳为辅——在补气的同时稍稍温阳,既不让温阳过了头伤阴,又能让气带着阳慢慢回升。比如日常可以用炮姜配着补气的食材煮水喝:炮姜比生姜收敛、比干姜温和,不会像生姜那样发散耗气,也不会像干姜那样燥烈伤阴,慢慢走里温阳,刚好配着补气的东西“搭伙”。
[郁金香R][郁金香R]日常调理也不用刻意吃补药,炒菜时放些葱姜蒜,喝汤时丢一两片姜片,借着食材的温性捎带温阳就行,重点还是把气补牢。另外养脾胃很关键,但不用靠喝粥——可以用炒过的大米煮水(少放水,煮出米油就行),或是用山药蒸着吃,山药补气不滞,炒小米温脾不腻,既能帮脾胃运化食物,又不会像粥那样生湿,吃进去的五谷杂粮能化成气血,气足了,阳气自然有了“底气”。茶饮的话最推荐的补气食材是太子参,温和不燥热!
[气球R][气球R]别再盯着“补阳”猛使劲了——气才是阳气的“根”。以补气为主、温阳为辅,让身体慢慢“暖”起来,比啥都实在。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