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江苏南京,一男子网购了一瓶白胡椒粉,可收到货还没等打开,看了一眼配料表

语蓉聊武器 2025-11-19 01:36:30

“离谱!”江苏南京,一男子网购了一瓶白胡椒粉,可收到货还没等打开,看了一眼配料表才发现,白胡椒粉配料中排首位的居然是大米,商家回应:纯的白胡椒粉太贵了,没人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购物经历:站在调料区货架前,扫一眼瓶身的产品名称,对比下不同品牌的价格,觉得“差不多”就随手放进购物车? 大多数人买调味料时,都带着这样的“惯性”——毕竟“白胡椒粉”就该是白胡椒做的,“蜂蜜”就该是纯蜂蜜,这种认知像默认设定一样刻在心里。 可南京永丰调味品厂的一款产品,却偏偏借着这个“默认设定”,让不少人栽了跟头。 这款产品是160克装的“白胡椒粉”,标价5.8元,单看价格确实吸引人。 但翻开配料表你会发现,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白胡椒粒,而是大米,白胡椒粒只能屈居第二,甚至还混着辣椒和食用盐。 要知道,市面上正经的纯白胡椒粉,200克装就得卖29.9元,就连这家厂自己生产的纯品白胡椒粉,200克标价都高达60多元,这么大的价格差,其实早藏着猫腻。 有位网购这款产品的消费者,就差点被“白胡椒粉”三个字骗过去。 他收到货后像往常一样核对生产日期,目光刚落到配料表就停住了:“明明写的是白胡椒粉,怎么核心成分是大米?” 他印象里的白胡椒粉,是纯粹的辛辣味,能给汤和馄饨提鲜,可这款加了大米的“白胡椒粉”,显然和他的认知对不上号。 另一位消费者的经历更让人无奈。 他在批发城听商家说这是“饭店专供款,性价比高还耐用”,没多想就买了。 全家人吃了快半年,每次煮汤、拌馄饨都按老习惯撒一勺,却总觉得味道不对——少了白胡椒粉该有的冲劲,辛辣味淡得像没加一样。 直到一次收拾厨房,家人随手拿起瓶子看了眼配料表,才恍然大悟:原来吃了这么久的“白胡椒粉”,根本是“大米当主角、白胡椒当点缀”的调味粉。 其实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在食品行业里不算新鲜事。 知情人士说,胡椒粉行业早就有掺假的潜规则:为了压低成本,商家不光会掺大米,还会把辣椒籽、小米面、花生壳这些廉价原料混进去,就算是号称“现场研磨”的胡椒粒,原料里也可能藏着杂质。 不止胡椒,直播间里喊着“纯蜂蜜”的产品,配料表第一位是果葡糖浆。 有人找南京永丰调味品厂要说法,厂家工作人员的解释听着直白,却站不住脚:“今年胡椒籽价格涨得太凶了,从每公斤二十多元一直往上飙,纯胡椒粉成本根本降不下来,60多块一瓶没人买,只能做这种低价的复合调味料。” 可当被问起“大米在配料里到底占多少比例”时,工作人员却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数字,最后只轻描淡写地丢了句:“不满意的话,申请仅退款就行。” 更让人在意的是产品标签上的“小心思”。 这款“大米白胡椒粉”其实没完全隐瞒身份——标签角落印着“固态复合调味料”,但那行字小得像故意藏起来的,被“白胡椒粉”三个加粗放大的大字死死盖住。 商家太懂消费者的习惯了:大家买调料时,很少有人会特意弯腰、眯起眼睛看角落的小字,只会盯着醒目的名称和价格。 这种信息差,成了他们糊弄人的“捷径”。 说到底,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低价的复合调料。 “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谁都懂,没人会傻到指望5.8元买到纯胡椒粉。 可大家反感的是“被糊弄”——如果是大米为主的复合调味粉,直接叫“白胡椒风味调味粉”“白胡椒复合粉”就行,没必要顶着“白胡椒粉”的名号,让大家误以为买的是纯粹的胡椒制品。 原料涨价确实会给商家带来压力,但这不能成为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借口。 想走低价路线、开发复合产品,都是正常的经营选择,可前提是得坦诚:产品是什么,就该叫什么;成分里有什么,就该清晰标出来。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往后买调味料,真得改改“只看名称不看配料”的习惯。 多花3秒钟,把配料表从头到尾扫一遍,确认核心成分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才能避免把“大米调味粉”当成“白胡椒粉”买回家。 毕竟,我们对调味料的认知,不该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打乱。 食品的名称,也该是成分的“说明书”,而不是吸引客流的“幌子”。 当“白胡椒粉”里混进了大米,消耗的不只是一次购物的信任,更是整个市场里“名称和实物对等”的基本秩序——这才是最该警惕的事。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