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突然宣布了。 11月17日他公开喊话内塔尼亚胡称,如果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就要逮捕阿巴斯,并对民族权力机构高层实施“定点清除”。这一步直接指向约旦河西岸的权力中枢。 落到西岸的现实,阿巴斯掌管的行政区被分割成多块,通行和执法都要经过层层关卡。以方代收税款,过去多次扣留,机构运转随时被卡。这些细节说明阿巴斯的负担在增大。 对比加沙的强硬路线,阿巴斯多年坚持谈判。现在这番话把温和派也纳入打击范围,表明目标不再区分派别。 把时间拎到2024年4月,联合国就巴勒斯坦成员资格讨论过,安理会被否决。如今把“承认”当作触发条件,相当于把压力放到下一步程序上。 西岸的安全态势同样紧绷,杰宁、纳布卢斯的突击行动频繁,逮捕不断。如果把领导层设为抓捕对象,现场摩擦会更密集。 权力机构的财务命门更关键,税款通道一旦再被卡,公务体系发薪、基层服务都会受影响。这是对日常运行的直接压缩。 外部进度也要看清,联合国层面的“承认”还需安理会通过,目前不确定。以不确定事项作为强硬操作的前提,风险会外溢到地方。 阿巴斯在新一轮冲突期间多次保持低调,这种选择已遭质疑。现在风口对准他本人,一旦被抓或被排除,西岸的管理链条可能断裂。 如果以方把力量从加沙更多转向西岸,节奏会是更密集的清剿、更频繁的定居点摩擦、更多路障升级,人员流动和供给都会受限。 回看过去几年,西岸的治安和社会服务维持了基本盘。触碰这一底线,冲突范围和持续时间都会扩大。 这套手段的顺序已经清楚,先压强硬,再逼温和,目标是拆散对手的组织结构。 阿巴斯的危险不只在人身,还在机构能否继续发薪、执法、办事。外界关注“承认”议题的同时,更要看西岸街头的实际变化。 总结一句:一旦西岸被推到新一轮正面冲突,整体局面会快速变化,焦点不再只停在加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