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回家吃饭,夹起一块红烧肉,突然惊呼:“别吃,拿去化验!”谁知,化验结果出来后,全家惊呆了,竟然有剧毒。 那天是196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北京的风里还带着微冷。钱学森难得从导弹研究所回家休息,餐桌上摆着他最爱的红烧肉。 蒋英见他疲惫,笑着夹了一块放到他碗里。筷子还没落下,钱学森却猛地皱起了眉头——那种直觉,像是多年来在实验室中锻炼出的敏锐反应。他伸手阻止家人动筷:“这菜,有问题。” 警卫员立刻上前接过盘子。全家愣在当场——这红烧肉香气扑鼻,看不出半点异样。可钱学森神色凝重,说:“拿去化验。”那顿饭,家人只喝了点面汤。几天后,结果送来——菜中竟含有剧毒。实验报告上的数字,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周恩来总理获悉后久久未语,只吩咐一句:“立即查。”很快,一场隐秘的调查在北京展开。结果让人触目惊心——这起暗杀并非偶然,而是早已布下的陷阱。 追查从厨房开始。那名新来的厨师,登记资料齐全,却在事发后不见踪影。有关部门循线追查到他在河北老家的踪迹,抓捕后才揭出真相:他被境外特务组织威胁行事。 幕后,是蒋氏集团特务的手笔。原来,从钱学森踏上归国的那一刻起,这场“猎杀”就已经悄然开始。 故事要回到十多年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正在加州理工学院。他是美国导弹技术的顶尖科学家,却始终把“中国”二字放在心头。 那一年,他已经下定决心回国。美国军方不舍得放人,以各种理由限制他行动,甚至将他关押在洛杉矶移民局的监禁所。面对威逼与侮辱,他只说了一句:“我是一名中国人。” 这场较量持续了整整五年。直到1955年,在周恩来和外交部的多方斡旋下,美国政府才不得不同意放人。 钱学森带着几箱资料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启程回国。就在登船前,他收到了署名为“父亲”的电报:路上不管出什么事,都不要下船。那封电报救了他一命。后来他才知道,那其实是周总理派人发的。 回国后的钱学森立刻投入到国防科研中。他主持了导弹、火箭、卫星等项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但正因为他的重要地位,境外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觊觎和威胁。 “科学家最大的危险,不是实验爆炸,而是人心的算计。”这句话,钱学森后来对身边同事说过。他的警觉,正是多年间对隐患的敏感积累。那天发现红烧肉异常,他并非无端怀疑——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注意到自己家中出入的人员有些陌生。 经过那次事件后,中央将钱学森列为“特级保护对象”。负责他家饮食安全的,是曾参加抗美援朝、后转任检验专家的段恩润。 他每天都会化验食材,米、面、油、盐,一样不落。凡是要进厨房的原料,都必须经过化验确认安全。这项制度持续了六年。有人笑称钱家吃饭像搞实验,可钱学森只是淡淡一笑:“谨慎是科学家最基本的习惯。” 那段时间,中国正处在“两弹一星”研究的关键时期。钱学森知道,自己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国家安全的屏障。若他有失,国家的科研体系将受到无法估量的打击。 后来,那名厨师被依法处理,而牵涉的特务网络也被一举瓦解。钱学森没有再提此事,只在日记中写下:“信念不可毒,科学不可辱。”他依旧每天清晨进实验室,夜里两三点才回家,像燃烧的蜡烛,照亮了中国的航天征途。 1966年,中国第一枚地地导弹成功发射;1970年,“东方红一号”升空,国歌响彻太空。那一刻,钱学森站在发射基地的风中,沉默良久,只轻声说:“这一切,值得。” 正如他最喜欢的一句话:“伟大的灵魂不会被恐惧击败,它只会在考验中更显光辉。”那些试图阻止他回国的人、伤害他的人,最终都被历史的尘土掩埋。 而钱学森的名字,却刻进了共和国的星空。 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力量,不在武器,而在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