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翻看历史,真觉得后背发凉,不是害怕,是敬畏。 四十多年前,1980年,我们什么样?掰着指头算算,整个国家的家当,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7%。 那会儿全国GDP刚到1.89万亿元,而美国已经揣着5.96万亿美元的家底,按当时1美元兑换4.78元人民币的汇率折算,差着十几倍的量级,更扎心的是人均水平,咱们实际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200元,农村里更是只有191元,一年的收入不够买辆像样的自行车,可美国老百姓的年收入换算成人民币得好几万,差距大到让人不敢细想。 住房条件更是天壤之别,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仅3.9平方米,一家三代挤在十几平米小平房里是常态,而美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8.4平方米,不少家庭都住着带庭院的独栋房子。 民生物件的对比更直观,咱们的"三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谁家能凑齐这三样,那在村里都算体面人家,买块上海牌手表得凭票供应,排队抢购是常事,可美国1980年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35亿辆,平均每1.5个人就有一辆车,高速公路上的车流比咱们的自行车队还密集。 工业实力更是天差地别,1980年咱们的钢铁产量才3712万吨,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人家早就突破1亿吨大关,大型钢铁厂的自动化生产线让来访的中国工程师看得眼睛发直。 半导体领域差距更悬殊,美国英特尔公司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8086微处理器,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停留在组装收音机的水平,全国集成电路年产量不足百万片。 科技领域的差距更是触目惊心,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已经冲上太空,宇航员在空间站里开展实验的时候,咱们的卫星还在努力突破轨道控制技术,全年科研经费仅有百亿元级别,占GDP比重不足0.6%。 教育医疗资源也极度匮乏,1980年中国高考录取率不足5%,百万考生挤独木桥,而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0%以上;农村地区赤脚医生是医疗主力,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是标配,美国早已普及CT扫描等先进医疗设备。 进出口总额更像是两个世界的数字,1980年咱们全年才381亿美元,连美国5900亿美元的零头都赶不上,港口里停靠的外贸货轮屈指可数,码头上的吊装设备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 再看如今,这四十多年像是按下了快进键,2023年咱们的GDP突破126万亿元,按汇率折算接近18万亿美元,虽然还没超过美国的27.72万亿美元,但差距已经从十几倍缩小到1.5倍左右。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万元,农村居民收入更是比1980年翻了近百倍,当年稀罕的"三大件"早就换成了汽车、家电、智能设备,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超过3.3亿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光伏产业更是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到41.7平方米,电梯房、智能家居走进寻常百姓家,曾经的"蜗居"生活彻底成为历史。 钢铁产量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3年达到10.13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高端特种钢材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航天领域更是从零起步追成了领跑者,空间站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探月工程取回月壤,火星探测实现绕落巡,连美国都不得不主动提出合作请求。 科研经费飙升至3万多亿元,占GDP比重近3%,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以上,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总额突破5.92万亿美元,远超美国的4.7万亿美元,世界各大港口随处可见悬挂中国国旗的货轮,跨境电商把中国制造卖到了全球每个角落,"双十一"单日交易额就能突破千亿元。 这种变化不是靠运气,是几代人勒紧裤腰带干出来的,从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破冰,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到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转型,加入WTO融入全球产业链;再到新世纪的科技创新驱动,实施"五年计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坚定。 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创造了奇迹,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5万公里,占全球70%以上,"八纵八横"网络贯通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超17万公里,县县通高速成为现实;港珠澳大桥、北盘江大桥等超级工程刷新世界纪录。 教育普及成果显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培养出千万级专业技术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今的中国,不仅在经济科技领域突飞猛进,在全球治理中也展现出大国担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治理,提前三年完成2025年碳减排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时候看着老照片里八十年代的街道和如今的繁华都市,真忍不住感慨,这后背发凉的敬畏感,是对前辈奋斗的致敬,也是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曾经的差距让人心慌,现在的成就让人振奋,可咱们不会停下脚步。 你说这四十年的变化,算不算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逆袭?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