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之所以在南海跳得那么凶,其实最大的靠山并不是美国,而是中国“永远不开第一枪”的战略。 说起菲律宾在南海的那些动作,总让人觉得它胆子不小,明知道水深火热,还敢一头扎进去。表面上看,它老拉着美国当挡箭牌,美菲之间那份1951年的共同防御条约听着挺硬气,第四条明明白白写着,如果一方武装部队、公舰或飞机在太平洋地区遭武装攻击,另一方得协防。可实际情况呢?这玩意儿远没那么靠谱。条约后面还加了条件,得按宪法程序协商,这就等于给了拖延的空间,真到关键时刻,美国的反应往往就是喊两嗓子,实际帮忙少得可怜。拿2025年10月来说,中国海警船和菲律宾船只在南海撞上后,美国国务院赶紧表态,说支持菲律宾,条约适用范围包括南海武装攻击,但具体怎么帮?没下文。菲律宾盼着美军直接出面,结果就看到美国军舰在远处晃悠,侦察机飞两圈,完事儿。 回想2016年南海仲裁案,那可是菲律宾砸重金请律师团队,搞出厚厚一摞文件,硬是把中国九段线划法判成无效。结果一出来,菲律宾国内欢呼雀跃,以为抓到把柄,美国呢?国务院发言人直接撇清,说美国没参与仲裁,也不评论结果。菲律宾当时指望美国派军舰或飞机过来助威,压中国服软,结果啥也没等到。仲裁案过去九年,到2025年7月,美国还在外交场合呼吁中国遵守裁决,但实际行动上,顶多是联合军演多加几轮,菲律宾的补给船还是得自己硬扛中国海警的阻拦。这事儿透着股子逢场作戏的味儿,美国拿菲律宾当棋子,在南海搅和搅和,转移注意力,自己却不愿真金白银砸进去,更别提和中国直接对上,那风险太大。 再看2014年仁爱礁补给事件,菲律宾海军船想给搁浅的“马德雷山”号送物资,中国海警船直接堵路,菲律宾船长只能掉头走人。美国当时有侦察机在上空转悠,军舰也在附近海域巡航,可全程就跟看热闹似的,没下任何干预命令。菲律宾事后抱怨,美国国务院发了份声明,谴责中国“挑衅”,但援助呢?零。菲律宾为了撑门面,还从韩国买了二手战斗机,拉美国来站台,美国派了艘潜艇在港口外露个面,就没了下文。这些年,美国议员在国会老喊“支持菲律宾守护海域”,可真到菲律宾报告补给被封锁,美国就开始打官腔,说“呼吁和平解决”,连条约到底罩不罩仁爱礁都含糊不清。说白了,美国的援助多是口头支票,实际操作中,总是留一手,避免和中国闹大。 菲律宾心里清楚,美国这靠山不稳当,可它为什么还敢这么折腾?关键就在中国一贯的南海原则:不打第一枪。这不是软弱,而是战略定力,中国外交部和军方多次强调,南海执法只用非致命手段,如水炮警示、广播驱离、投放浮标阻挡,绝不开火先动手。2020年,中国军方就下令南海部队“不打第一枪”,目的是稳住局势,避免升级。菲律宾早把这点摸透了,知道只要不越过武装进攻红线,中国就会用法律和外交回应,不会直接动武。这就给了它操作空间,让它敢玩“小步快跑”的把戏,一点点蚕食利益。 菲律宾这套“踩底线跳舞”的玩法,靠的就是中国对地区稳定的重视。知道中国重国际法,它就炮制仲裁案,披上法律外衣忽悠舆论。知道中国不愿让局势失控,它就派船立桩,一点一点推进。换成其他国家,早把船扣了,可中国克制,让菲律宾把这当成安全垫。杜特尔特上台后,这局面一度缓和。2016年他访华,搁置仲裁案,强调经贸,中菲补给通道重开,渔民在黄岩岛作业没事儿。双边协议签了不少,中国基建项目落地菲律宾,南海摩擦降温。杜特尔特选择和稀泥,换来经济红利。 可2022年马科斯二世接班,风向又变。政策直奔强硬,重申仲裁效力,2023年起派船闯争议区。11月黄岩岛对峙,中国海警扔浮标挡路,菲律宾船擦过去拍照发网上。2024年,马科斯签海洋法案,划新基线,国会通过时反复提海牙裁决。2025年,美菲“肩并肩”军演规模破纪录,超1.6万兵力,吕宋岛模拟岛屿争夺。中国南部战区海军广播警告,菲船只好调整航线。10月,美菲成立“阿云金任务组”,针对南海敏感区,美国说这是“清晰信号”,但菲律宾补给船还是得自己顶。中国回应是外交照会,强调不先动手,但红线已拉紧。 这几年,菲律宾的挑衅升级明显。2025年8月,黄岩岛又撞上,中国驱逐舰和海警船逼近,美国海军两艘军舰赶紧驶过去“自由航行”,国务院声明谴责中国“破坏稳定”。可菲律宾的实际处境没多大改善,补给照样被堵,军援多是二手装备。中国报告显示,菲律宾政策“激进化”,冒险成分高,美国支持虽多,但限于外交和演习,没真介入一线。 菲律宾这靠山组合,说白了,美国是气氛组,喊得响,干得少;中国的不先开枪,才是真空间,让它敢这么浪。但这空间不是无限的,中国多次警告,克制不等于纵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