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元机票改签费24400元,但重新购买同期航班却仅需要 1800 元左右!旅客质疑:“改签费这么贵,变相逼你退票重新买,但退票只退回 400 块钱,这合理吗?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同期重新买一张差不多的航班机票,也就1800块左右,比改签费零头还少。更坑的是,要是选择退票,只能拿回400块钱。这波操作谁能看懂?就像那位旅客质疑的:“改签费这么贵,这不就是变相逼你退票重新买吗? 可退票只退400块,这到底合理吗?” 事儿是这么回事,有位网友通过去哪儿网买了张1890元的国际特价机票,后来因为行程有变动,想办理改签。 本来以为改签费顶多比原价高一点,结果打开平台一看报价,直接懵圈了24400元!他一开始还以为是系统出bug了,反复确认了好几次,客服却说费用没问题,是按规则算出来的。 这时候他才发现,要么花2万多改签,要么只退400块再花1800块重买,怎么选都得亏一大笔。 换谁碰到这种事都得窝火。当初买特价票确实是图便宜,可也没想着行程变动会面临这么离谱的费用。1890块的机票,改签费能飙到2万多,这哪里是服务费,分明是拦路抢劫啊? 而且同期新机票才1800块,改签费居然比重买贵十几倍,这规则设计得也太不合逻辑了。最后这位旅客没办法,只能认亏选了退票重买,里外里多花了一千多块,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这事发到网上后,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一部分人觉得,特价票本来就有很多限制,当初买票时肯定有退改签条款,自己没看清怪不了别人。 但更多人都炸了:“就算是特价票,规则也不能这么离谱吧?”“改签费比重买还贵,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吗?”“退票只退400块,相当于白扔了1490块,这也太不合理了”。大家的愤怒点其实很一致:不是不能接受改签收费,而是这个收费标准完全超出了正常认知,而且信息一点都不透明。 后来海南航空和去哪儿网都出来回应了,说改签费不是乱收的,是按舱位差价、改签手续费这些项目综合算出来的。海航客服还解释,国际机票和国内机票退改规则不一样,低价舱位改签时如果原舱位售罄,就得补高价舱的差价,再加上手续费,费用自然就高了。 去哪儿网则说自己只是代为执行航司规则,没有额外加价。可这些解释在普通人听来,跟念天书没区别,说白了就是一堆复杂的规则,把消费者绕得晕头转向。 其实问题的关键根本不是计算方式多复杂,而是消费者买票时根本不知道会有这么高的改签费。 大家买机票时,退改签条款往往藏在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还得点好几个“更多”才能看到,谁会逐字逐句去研究那些晦涩的规则?更别说里面还没明确写“改签费可能是原价十几倍”这种关键信息。要是当初购票页面能用大红字标清楚,估计这位旅客宁愿多花点钱买灵活点的机票,也不会踩这个大坑。 这种事儿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好多人都有类似经历,比如买了酒店的“不可取消”特价房,临时有事去不了,一分钱都退不回来;还有的景点门票,买了之后不能退改,哪怕是恶劣天气也不例外。这些行业好像都默认了用“低价吸引+严苛退改”的套路,把退改规则当成了创收的手段。 可这种做法,慢慢消耗的是消费者的信任。下次再看到低价机票、低价酒店,大家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担心“这里面会不会有坑”,本来挺好的消费环境,就这样被搞坏了。 有人说,特价票就是航司的营销工具,用低价吸引客流,再靠严格的退改规则锁定收入。 可营销也得讲底线吧?改签费比重买还贵,这已经不是限制了,而是惩罚性收费。消费者花了钱,就算是特价票,也该享有合理的退改权利,不能因为图便宜就活该被坑。 而且航司和平台的规则也太双标了,要是航司自己的原因导致航班延误、取消,就能免费改签;可消费者这边稍微有点变动,就要被收天价费用,这公平吗? 更让人无奈的是,遇到这种事,消费者维权特别难。规则都是航司和平台定的,条款写得模棱两可,真要投诉,对方只会拿“你当初同意条款了”来回应。 监管部门其实也出过规定,要求退改规则要透明,不能简单标注“不可退改”,可实际执行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平台和航司打擦边球。国际航班的退改规则更是没个统一标准,全靠航司自己定,这就给了天价改签费可乘之机。 不能让每一次消费都变成一场猜谜游戏,更不能让低价背后藏着这么大的陷阱。 希望这次的事件能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好好管一管这些行业乱象。航司和平台也该有点底线,别光想着赚钱,把消费者当冤大头。 健康的生意,靠的是诚信和公平,而不是靠复杂的规则套路别人。不然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买特价票了,最后受损的还是整个行业。 信息来源:闪电主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