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 并且阿方提出的军事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1969 年阿尔巴尼亚田间,耿飚蹲下身,指尖碰了碰结块的化肥。 这些中国援助的物资,正被随意堆放,任凭日晒雨淋,慢慢失效。 他心口发紧 —— 要知道,国家是勒紧裤腰带,才凑出这些援助的。 那把化肥结块的触感,和他七八岁讨饭时攥过的冻硬窝头,在记忆里叠在了一起。 他的人生,从来都是从实打实地苦里走出来,容不得半分浪费。 1909年耿飚出生在湖南醴陵农户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去讨饭。 寒风里揣着冷窝头,他总盯着地主家不浪费一粒粮的长工,心里埋下“实在”的根。 十三岁进铅锌矿做工,抡大锤、拖矿车,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更懂资源金贵。 1925年,16岁的耿飚跟着矿上的党员接触革命思想,没念过多少书的他,却认准“为百姓”。 后来参加红军,从战士做到指挥员,长征路上背着伤员走,枪林弹雨里从没丢过务实的劲。 抗战时在晋察冀,他带着部队开荒种地,自己纺线织布,从不搞虚头巴脑的形式。 1949年后,耿飚从战场转到外交战线,没学过外交礼仪的他,只认“实事求是”。 驻瑞典、巴基斯坦时,他不摆大使架子,常去当地市场看物价,跟百姓唠家常。 这份实在,让他在外交圈攒下口碑,也为后来驻阿埋下“敢说真话”的底气。 1969年,毛泽东亲自点将,派耿飚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周恩来专门召见叮嘱。 他带着“稳住中阿关系”的任务赴任,刚下飞机,就被阿方接去看“援建成果”。 可到了田间,他却愣住:中国援助的化肥堆在露天,雨水泡得结了块,没人管。 他蹲下身,指尖戳着化肥块,想起长征时战友分着吃的半块青稞饼——那是命啊。 阿方官员却笑着说“物资多,用不完”,转头又提新要求:要建更大的纺织厂。 耿飚心里一沉:他早摸清,阿方没种棉花,原料得从中国运,布织好还返销中国。 这不是援助,是折腾。他想起自己在巴基斯坦时,帮当地建的棉纺厂,全用本地原料。 可在阿尔巴尼亚,他还看到:中国送的钢管被当电线杆,水泥全拿去修纪念碑。 1954到1978年,中国援助阿方100多亿,人均承担17元,当时城镇居民年收入才200元。 夜里,耿飚在使馆宿舍翻来覆去,想起早年讨饭的苦,想起国内百姓的紧日子。 当时极“左”思潮泛滥,阿方是“欧洲社会主义明灯”,说问题就是“碰红线”。 可他骨子里的实在劲上来了:不能让国家的血汗白流,更不能让百姓的辛苦打水漂。 他花了三天,跑遍阿方12个援建项目,每处都记在本子上:化肥浪费多少,厂房闲置几间。 然后关在屋里写报告,从田间乱象写到阿方依赖心理,字字都戳在实处。 报告送到乔冠华手里,乔冠华看后直拍桌:“也就耿飚敢写!”立马往上递。 李先念看了报告,笑着说“这小子胆子不小”,其实早有人反映类似问题,没人敢说透。 毛主席看完,只批了一句:“敢说真话,是个好大使。”一句话,保住了耿飚,也定了调。 之后,中国对外援助开始调整,不再一味满足,讲究实用——这是耿飚的坚持换来的。 可阿方不乐意了,霍查公开说“中国变了”,谢胡在会议上含沙射影指责。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阿方竟说“没帮上忙”,还反对中苏缓和、中美接触。 耿飚在使馆里看着这些,心里清楚:这段“兄弟情”,早没了互相尊重的底子。 1978年,中国正式中止对阿援助,耿飚当时已回国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参与了决策。 他没多说什么,只是把当年记项目的本子锁进抽屉——那是一段该反思的过往。 后来,他官至国务院副总理,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没丢过“实事求是”的劲。 1999年,耿飚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追悼会上,有人提起阿尔巴尼亚的往事。 大家都说,要是没他当年敢说真话,不知道还要浪费多少国家资源。 如今,中国的对外援助早已形成成熟体系,讲究互利共赢,这背后,有耿飚的一份功劳。 他的人生,从讨饭娃到副总理,每一步都踩在“实在”上。 田间那把失效的化肥,成了他人生里的一个注脚: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对得起百姓,对得起国家。 这份实在,比任何光环都珍贵,也永远留在了历史里,提醒着后来人:务实,才是根本。 参考信息:《耿飚回忆录》 披露“援阿”内情1998-02-01 来源:文摘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