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最大的失误其实是2008年推了奥巴马,而不是希拉里。如果08推的是希拉里,后面的事情是不是都不会发生? 2008年那场美国大选,表面上是一次“改变”的胜利,实则可能是民主党,自冷战以来最关键的一次路线偏航。 奥巴马确实创造了历史,但十几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这场胜利真的值得庆祝吗?如果当年不是奥巴马,而是希拉里走进白宫,美国会不会走上另一条路,甚至避免了特朗普的崛起和今天政治撕裂的局面? 当年美国人对现状的失望已经爆表,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布什政府的“烂摊子”,让超过八成的美国人觉得国家走错了路,换句话说,这是一场民主党的“躺赢局”,只要推出一个靠谱的候选人,胜算极高。 初选阶段,希拉里和奥巴马势均力敌,希拉里经验丰富、党内人脉深厚,不少白人蓝领和中间派都更倾向她。 她在印第安纳州拿下六成白人选票,就能看出她的“跨族群能力”不容小觑,而奥巴马虽然口才一流、形象新鲜,但支持基础相对集中,更多依靠年轻人和少数族裔。 民主党最后把票投给了“希望”和“变革”,但问题是,这种“希望”并没有真正解决美国的问题,反而埋下了更多麻烦。 奥巴马当选后,确实把“变革”挂在嘴边,但实际操作上,政令推不动,国会斗得不可开交。 奥巴马执政八年,美国两党之间的对立不但没缓和,反而越烧越烈。共和党死磕医保法案,政府关门成了家常便饭,党争成为“常态”。 虽然奥巴马演讲动人,但不擅长“后厨操作”,反观希拉里,从参议员到国务卿,一路摸爬滚打,对复杂的政治拉锯早已驾轻就熟。 她不是理想主义者,而是实用主义者,面对国会,懂得妥协、会谈判,关键时刻拉得动人。 如果是希拉里入主白宫,这场执政的“内耗战”或许就不会那么激烈,至少不会让白宫和国会像打游击战一样互相拆台八年。 奥巴马的经济数据确实不错,股市涨了,失业率也下来了,但很多普通美国人却没感受到什么“好转”。 根据2016年选前民调,高达七成美国人认为美国经济只对富人有利。这种落差,直接把中产阶级的怒火推向了特朗普。 而希拉里早在2007年就提出,要跟中国合作发展清洁能源,这种“接地气”的务实做法,是她的一贯风格。 她深知,光靠华尔街的数据,换不来选民手里的选票,她背后站着的是克林顿时代的经济班底,那段时间,美国经济确实跑得不错。 假如08年是她胜选,民主党或许能更早在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上下功夫,让那些后来投给特朗普的铁锈带选民,不至于对民主党彻底死心。 奥巴马的历史地位,没人否认,他是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象征意义重大。但现实是,他的当选也带来了无法忽视的社会撕裂。 选举数据显示,北卡罗来纳州九成黑人选民投给奥巴马,而希拉里在白人蓝领群体中表现更强,这种高度按族群划分的投票结构,其实已经预示了后来的社会矛盾。 八年任期里,警察暴力、种族抗议、阶层分化愈演愈烈,身份政治成了公共话语的核心,却没能真正化解底层的不满。华盛顿在讨论“平权”和“多元”,但中西部小镇在担心“饭碗”和“尊严”。 希拉里当年担任纽约州参议员时,曾积极推动亚裔社区的权益议题,处理的是街区里的真问题。 她更懂得如何用政策而不是口号去缓解社会张力。也许,她的执政方式不会那么“历史性”,但可能更“实用”。 后来特朗普当选,很多人以为是美国社会突然“发疯”了,但真相可能是,早在奥巴马执政期间,这颗“炸弹”已经被埋下。 普通民众对精英政治越来越反感,对华盛顿的运作越来越不信任,对身份政治越来越疲惫。特朗普只不过是把这些情绪引爆的人,可以说,没有奥巴马的八年“高空飞行”,就没有特朗普的地面冲击。 如果民主党在2008年走的是希拉里的路线,或许美国不会在短短十年间,从“希望”直接滑进“民粹”,希拉里的政策没那么好听,但可能更能落地;她的形象不那么“浪漫”,但更能稳住局面。 2008年民主党本可以选择一位老练的谈判桌战士,但他们押注了一个象征“新希望”的演讲家,结果是,两极分化、党争激烈、民意撕裂,最后把白宫拱手让给了一个现实电视明星。 历史不能重来,但能反思,如果当年是希拉里走上总统讲台,美国也许不会完美,但可能不至于走得这么极端。 这不是在否定奥巴马的历史意义,而是在提醒今天的民主党:政治不是选偶像,是选能扛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