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本自卫队高层突然宣布了,要把“乌俄持久战式后勤”当参照,强调提前备

士气沉沉 2025-11-18 15:24:24

据媒体报道,日本自卫队高层突然宣布了,要把“乌俄持久战式后勤”当参照,强调提前备足补给。 先把结论放在前面:把陆上对峙的思路搬到隔海相望的场景,逻辑不通。俄乌是长线陆地接触,补给靠公路铁路滚动推进;中日之间隔着海,关键在海空控制,一旦海上通道被压住,后勤节奏就完全不同。 这种对后勤的理解,似乎忽略了现代海战的本质。日本作为一个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岛国,其经济和军事命脉都拴在几个大型港口和少数战略运输线上。 这就像一个精密仪器,关键部件不多,但每一个都不可或缺。在和平时期,这种高效集约的模式是优势,但在高强度对抗下,这些关键节点就成了最明显的靶子。 自卫队想要囤积物资,但这些物资从哪里来?又如何安全地运抵前线并分散储存?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难题。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的后勤体系能够运转,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是其背后有整个西方世界的支持。从波兰的边境仓库,到欧洲各地的兵工厂,一条源源不断的补给线通过陆路输送进乌克兰。 日本若想复制这种模式,它的“波兰”在哪里?在一场可能的远海冲突中,外部援助能否突破封锁抵达日本本土,本身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援助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港口,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上的赌博。 而我们再看另一方的准备。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比拼谁的仓库里东西多。中国东部沿海的工业制造能力和物流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活”的后勤保障。 它不是静态的仓库,而是一个动态的、能够快速响应和持续生产的系统。这意味着,即便部分设施受损,整个系统依然有很强的冗余和修复能力。 前线需要什么,后方工厂可以连夜生产,通过密集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在短时间内送达。这种靠近前线的“即时生产、即时配送”模式,其韧性和效率,远非提前囤积的静态物资可比。 所以说,日本自卫队看到的或许是乌克兰战场的“形”,却可能忽略了其背后的“势”。乌克兰的持久战,建立在广阔陆地纵深和强大外部输血的基础上。 而一场跨海作战,决定胜负的钥匙,很可能在冲突爆发的最初几天内,就已经由海空力量和远程打击能力决定了。 后勤保障的重点,或许不是如何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是如何确保自己的生命线在第一波打击中不被切断。 这种战略场景的根本不同,让简单参照“乌俄模式”显得有些刻舟求剑。这究竟是真正汲取了教训,还是陷入了新的思维定式?这个问题,恐怕比储备多少弹药更值得深思。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大许

大许

2
2025-11-18 16:04

以前的战争,飞机轮船可能偷偷补给;现在遥感卫星看得一清二楚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