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里都在聊国产超节点的内卷,有点像当年智能手机刚起步那会儿的既视感?硬件参数大比武:谁卡更多,谁功耗更低,谁能把PUE压到极限。 但真要论长期竞争力?我觉得不是比谁的肌肉大,而是谁的“朋友圈”广。 生态,才是超节点的胜负手。 硬件再猛,没人来用、没人来开发,放那儿就是个展示柜。这几年产业都在转一个共识——得把门槛降下来,让更多开发者进来,把生态跑起来。谁能吸引人,谁能托起应用,谁才能笑到最后。 华为当然动作很快,搞了CANN、MindSpore一套体系,也在喊“软件开放”,以号召开发者补全生态短板。但说句实话,它这套生态目前还是偏小众,主流AI开发者用起来学习成本并不低,工具链迁移的坑也不少。 不一样做法的像曙光这边,直接All in“AI计算开放架构”,在硬件层面支持多品牌加速卡,软件层面兼容主流计算生态,讲究的是“你用啥我都能跑”,更像是给产业打地基的思路。 我自己判断啊,未来两三年超节点这场仗一定从“谁硬”变成“谁好用”。最后决定市场格局的,一定是谁能把产业链拉进来,一起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