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懂得,择业当择稳去处。 十年前,因厌倦大机构层层汇报的繁琐,一心向往小团队的灵活自在,以为那里有更纯粹的做事氛围。 结果,进了上一家初创企业。创始人初次见面时眼里的欣赏几乎要溢出来,说我的资历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宝藏。那份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毫不犹豫投入其中,哪怕薪资只有从前八成。凌晨两点在办公室改策划案不觉苦,连续三个月出差跑市场不喊累——他们承诺的年终分红虽未兑现,但每次庆功宴上举杯时喊的那声“功臣”,让我觉得值了。 转折发生在第三轮融资失败后。曾经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创始人,开始盯着考勤表计算午休超时的分钟数。有次为赶项目连续加班两周,申请调休半天送孩子参加家长会,竟收到“创业公司不养闲人”的回复。最寒心是发现我的项目奖金被折算成所谓“公司期权”时,才从财务口中得知这些股权早已不具备兑现条件。 离职那天,人事部拿着交接清单逐项核对,连办公桌抽屉都要拍照留存。创始人最后说:“其实你这个岗位,应届生培训三个月也能胜任。”这句话彻底击碎了我对职场温情的最后幻想。 如今重返成熟企业,虽仍要应对流程审批的周折,但至少加班有补偿,调休受保障,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价值用契约界定而非感情绑架。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定会告诉十年前的自己:永远不要用青春去赌一句空口承诺。 35岁后就业 中年求职心境 中年职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