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借,一个敢给!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款250万,表哥二话不说,直接掏钱,最后2022年,表哥因持有表弟公司的股份成为广州首富,而表弟早就登上过中国首富。 2023 年比亚迪德国工厂投产现场,王传福站在生产线前。 他举起一张泛黄照片:“1996 年深圳的小厂房,我们曾 3 个月发不出工资。” 台下的吕向阳红了眼,这张照片,是两人创业路上最难忘的印记。 时间回到 1996 年深冬,深圳龙岗的简陋厂房里,寒风从窗户缝钻进来。 王传福攥着空荡荡的工资袋,对 20 多个员工鞠躬:“再等等,我一定想办法。” 那时比亚迪刚接到第一批镍镉电池订单,可生产设备突然出了故障。 零件需要从国外进口,光运费就要 5 万块,而公司账户里只剩 3 万多。 他骑着自行车跑遍深圳的银行,可没人愿意给 “没名气的小厂” 贷款。 深夜,他蹲在厂房外给吕向阳打电话,声音沙哑:“表哥,我可能要失信了。” 电话那头的吕向阳,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现金赶了过来。 他没问故障细节,只把一沓钱塞给王传福:“先给员工发工资,设备我来想办法。” 原来吕向阳把自己刚买的建材仓库抵押了,凑出 20 万救急。 更意外的是,他还带来了一位老工程师 —— 是自己建材生意上认识的技术专家。 老工程师蹲在设备前修了两天两夜,终于让生产线重新运转起来。 王传福看着满车间的电池,对吕向阳说:“这辈子,我绝不会让你失望。” 可危机还没结束。1997 年,进口电池厂商突然降价,想挤垮比亚迪。 客户纷纷要求比亚迪降价,否则就取消订单。 王传福拿着成本核算表,一夜没合眼 —— 要是降价,每块电池要亏 5 毛钱。 吕向阳得知后,带着王传福去见自己的老客户:“比亚迪的电池,质量比进口的好。” 他当场拆开两块电池对比,比亚迪的电极材料更厚实,续航时间还长 20%。 有客户被说服,同意按原价采购,比亚迪才总算熬过了价格战。 那段时间,王传福每天只睡 3 小时,白天跑客户,晚上盯生产,体重掉了 15 斤。 2003 年,王传福决定进军汽车行业,新的困境又找上门。 没人愿意给跨界造车的比亚迪供货,连汽车底盘的供应商都拒绝见面。 吕向阳陪着王传福跑了半个月,终于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汽车配件厂。 对方担心比亚迪付不起货款,吕向阳拍着胸脯担保:“我用建材生意做抵押。” 配件厂才勉强同意合作,可生产出的第一批汽车,又遭遇了 “质量质疑”。 有媒体报道说比亚迪汽车 “续航短、故障多”,订单量骤降。 王传福把自己关在汽车里,连续测试了 3000 公里,记录下 100 多个改进点。 吕向阳则带着样车去参加车展,当场演示续航能力,帮比亚迪挽回了口碑。 2008 年金融危机,比亚迪的现金流再次紧张,连巴菲特的投资都没到位。 吕向阳主动提出:“我的股份分红,先投入公司运营。” 他还发动自己的人脉,帮比亚迪对接了几家海外投资机构。 正是这笔资金,让比亚迪撑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前夜。 2020 年后,比亚迪销量一路飙升,王传福多次登上中国首富宝座;吕向阳也因为持有核心股份,2022 年成为广州首富,当年的投资翻了上万倍。 如今,比亚迪在全球建了 30 多个工厂,吕向阳的投资版图也扩展到新能源、医疗等领域。 但每次遇到困难,王传福还是会第一时间找吕向阳商量; 吕向阳的办公室里,还放着当年那辆 “问题汽车” 的模型,提醒自己 “创业不易”。 逢年过节,两人会一起回芜湖乡下,吃一碗吕妈妈做的面条,聊起当年的困境。 王传福总说:“没有表哥一次次帮我渡难关,就没有今天的比亚迪。” 吕向阳则笑着回应:“是你自己的韧劲,配得上这份信任。” 现在的他们,依然保持着创业时的初心 —— 王传福专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 吕向阳则继续支持有潜力的初创企业。 有人问他们成功的秘诀,两人异口同声:“是信任,也是一起扛过难关的情分。” 财富会增长,地位会变化,但那段一起蹲在厂房里解决问题的日子,永远是两人最珍贵的回忆,也成了商界里一段关于坚持与信任的温暖传奇。 主要信源:(界面新闻——斩获4万倍投资回报率,携手表弟王传福登上胡润百富榜,吕向阳:比亚迪难再寻)
